花都区,因花得名
寓意繁花似锦、欣欣向荣
阳春三月
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内
一群群白鹭正在浅滩踏水觅食
岸边万株宫粉紫荆怒相绽放
近10公里的湖畔花廊
让赏花群众宛如置身粉色的梦幻世间
美丽、和谐、共生,其乐融融
成为一道靓丽生态风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花都区坚持全链条防控、全形态治理、全地域保护,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争做建设美丽中国区域生态治理“先行者”。通过系统性治理,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答卷。
“气质”如“蓝”
从烟笼雾锁到碧空如洗
今天的花都,抬眼望去,“花都蓝”已成为城市发展最亮丽的生态底色。十年来,花都区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举措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数据是这场变革最有力的见证,全区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39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3.6%,远优于国家二级标准;PM10年均浓度同步下降41.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7.8%跃升至96.2%,重度污染天数自2019年起全面清零。2024年,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首次降至2.98,六项污染物浓度均创十年新低。
成绩的背后是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通过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强化臭氧与颗粒物协同控制,深化VOCs管控,对工企业实施严格的环保监管,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采用先进技术,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50家重点企业分级治理,推动500余家企业源头替代低挥发性原辅材料;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光伏能源产业,全区光伏装机并网超600兆瓦,位居全市第一。“十四五”期间,完成70余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整治“散乱污”企业260余家;在绿色出行方面,持续优化公共交通网络,积极推动公交、出租车全面电动化,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00余辆。通过宣传引导,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同时加强对工地和道路扬尘的管控,有效降低扬尘污染。在环境治理技术运用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了对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测,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更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闲暇时光走出家门,享受蓝天白云下的美好生活。公园、绿道中,处处可见人们健身、休闲的身影。“以前总是担心空气质量不好,不敢带孩子出门。现在每天看到蓝天白云,心情都格外舒畅,孩子也能尽情地在户外玩耍了。”市民张女士感慨地说。
“萍水”相“逢”
从污泥浊水到鱼翔浅底
白坭河,花都区曾经“赫赫有名”的黑臭河涌,多年垃圾漂浮、污水直排,臭味难闻,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投诉不断。2018年以来,花都区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通过控源、截污、清淤、修复等措施着力剿灭黑臭水体。至此,白坭河的黑臭情况逐步改善,2020年起,水质稳定在Ⅳ类,2024年其大坳断面年均值首次达到Ⅲ类,较考核目标水质提升1个级别,实现了优良水体的突破。在此基础上,花都区依托白坭河河涌宽阔、水道弯曲、山水倒影的特点进行生态修复,打造出一条“芦苞夕照,花滩摇曳、白泥曲韵、野趣寻幽”的生态廊道,如今的白坭河已成为广东省万里碧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体生态修复方面,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成效更为显著。居民黄志成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花都湖为青石海水泥厂及采石区旧址,常年开采形成多个深达百米的巨坑,采石坑废弃后又未及时填埋,地下水渗透和雨水汇流,叠加周边高污染行业多年的废水排放导致水环境恶化,成为城区一处醒目的“伤疤”。治理巨坑,刻不容缓,花都区久久为功,通过清除顽疾、综合整治;河湖连通、系统治理;创造生境、修复生态;守正创新、三生融合的修复“四步曲”,花都湖这一“伤疤”终被治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如今以花都湖为核心的产业金廊规模效益初现峥嵘,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路,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人水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白坭河、花都湖整治背后,是全区308条河流、3个湖泊、53个水库1755公里岸线的全面排查整治,是1355公里污水管网、186座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6723.98公顷排水单元的达标创建。从早期的大力整治到如今的精细化管理,如今,全区全面实现“污水入厂、清水入河”,13条黑臭河涌实现“长制久清”。全区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污水治理率达到100%,惠及农村人口82.5万人。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省考水功能区九湾潭水库、芙蓉嶂水库分别达到Ⅱ类、Ⅲ类目标。
寸“土”必争
从“重灾区”到“双百安全标杆”
土为万物生。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美丽广州建设。
2015-2019年,广州市危废产生量增长为32%,同期花都区危废产量占全市比例不足10%,但却因地理区位、道路交通、监管边界等因素,成为全市非法倾倒案件高发区。且2018年之前,花都区生活垃圾主要依靠填埋处理,由于填埋场库容量限制、渗滤液处理量激增等方面影响,生活垃圾填埋量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
为破解这些严重影响环境难题,花都区学习运用“百千万工程”平台,强化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分类施策、协同治理,全面统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以及环境安全监管等领域任务。依托资源热力电厂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存量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花都区生活垃圾零填埋,发电量覆盖辖区千家万户,既减轻了填埋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又腾出宝贵库容,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战略储备,形成“花城经验”,助力“无废城市”建设。2020年,花都区被住建部纳入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区。同年开始,全区危废、医废处置率达到100%,非法倾倒案件也大幅度下降。
目前,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十四五”地下水国控点水质达到Ⅳ类要求。在农业污染防控方面,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4.24万亩,50亩以上池塘养殖尾水水质合格率达100%,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逐年减少。
在镇街与农村生态建设方面,梯面镇先后荣获“广东省森林小镇”“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称号,2023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华环境优秀奖,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赤坭镇竹洞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特色产业名村”,今年,赤坭镇在广州市人大、市生态环境局及花都分局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出台打造美丽中国先行镇建设方案,全面推进美丽建设。
铺展“蓝天碧水净土”新画卷,今日花都正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花都分局负责人表示,花都将以“钉钉子”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美丽中国画卷增添“花城”亮色。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花都分局
图文:罗莎莎 姚日文 张彬 通讯员:谢彬彬
编辑:花三文
“花都融媒视频号”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