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白热化,价格低到离谱
药品集采,顾名思义就是集中带量采购,对参与的企业来说,一旦入选,未来利润丰厚,因此各个药企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这也使得药价被压得很低。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开启了第10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国内的很多药企参与竞标。由于竞争的厂家太多,再加上国家出台的规则有些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几分钱一片药的白菜价。
比如常见的药品二甲双胍片,单片的报价连两毛钱都不到,限价降幅达到了90%左右。再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每片的价格为3分钱,间苯三酚注射液每支的价格 2 毛2分钱。
参与竞标的药企多到什么程度呢?其中有62种药品,每一种药品的竞争厂家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也就是说,药企之间相当内卷。
最关键的是,这些药品大多数都是常规药品,任何一个稍大的药企都能生产制造。如此一来,哪家药企的价格便宜,自然机会就会很大。
就像间苯三酚注射液这种药,为了能够入选,参与竞争的药企居然高达36家,最终有一家企业的价格以每支 2 毛2分钱竞争成功。
这个价格属于什么水平呢?相比于排在第二名的报价,直接便宜了一半,参与竞争的最高报价每支是2.8805元,也就是说最低的那个价格便宜了10多倍。
但是,最便宜的这家药企虽然成功入选,最终却被列入了黑名单。至于原因,等会儿再做详细的解释。
从整体上来看,由于竞争过于激烈,所以一定会存在淘汰,未来如果继续保持这种趋势,要起要想达到标准,就得进一步提高医药工业生产的集中度,这样可以持续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外界不免也会怀疑,价格被压到这么低,药企还会有利润空间吗?会不会为了利润而在药品的性能上也做“降价处理”呢?
几分钱的价格正常吗?
其实,不光是去年有这样的担心,此前药品在集中采购期间,也有人担心药品的性能会有所下降。
毕竟制药也是需要成本的,尤其是一些药效,要想达到效果,药物的性能就必须得达到标准才行。但是如果价格进一步降低,能不能保证标准就成了未知数。
2月份的时候,医药界的一些人士就集中反映过药效不稳定的情况,比如一些降压药降压效果就不达标,还有的一些麻醉用药居然不能够使使用者入睡。
因此,医生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药品的价格可能降下来了,但药效也跟着降下来了。医生由此希望能够保留选择药品的权利,给患者使用什么样的药,最好是根据实际的临床表现来定。
也有人不认可医生的观点,药品集中采购本就是为了剔除此前一直存在的回扣,以及虚高药价的情况,如果国家在政策上再次给予医生灵活的权利,肯定又会出现过去类似回扣的现象。
几分钱的价格正常吗?背后是不是真的存在猫腻呢?对此,国家医保局曾经给出过明确的解释。
集中批量采购药品并没有降低药企的合理利润,最终挤压掉的只是虚高的价格水分以及过度营销的费用。
也就是说,现在一些最低的报价实际上就是药品的正常成本价格。过去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为在药品供应和采购等诸多环节,钱都花在了不应该花的地方。
而且客观上来说,像阿司匹林以及二甲双胍这样的药物,研发和使用的时间已经有几十年,企业有着成熟的制造经验,成本实际上很低,所以其生产成本并不高。
大多数药品在过了专利期之后,都是各国的药企在仿制生产制造。业内人士表示,这类仿制药品成本很低,属于正常现象。
仿制药品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通过大量的供应来进一步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哪怕是在国外,比如美国,仿制药也很便宜。
国家医保局此前也多次表示,批量采购可以公平地促进竞争,过了专利期的常规药品通过竞标可以让价格回归到合理的状态。
最关键的是,此前价格虚高还包括了像回扣这样的灰色成本投入,只不过长期以来外界不了解其中的实际情况,才导致药价不管是采购还是最后的使用环节都处在高位运行。
数据显示,在过去药品的采购模式中,药品价格至少30%~40%的成本实际上都是营销推广费用。
也因此,现在如果有业内人士质疑药品采购的模式,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过去的灰色收入不复存在了?
但是也要看到,有些参与的药企是在故意迎合国家的新政策,以便能够获得供应资格。这就是为什么有两家药企明明提供的价格最低,最后还是被剥夺了资格的缘故。
被列入黑名单的两家药企
此次被列入黑名单的两家药企,一个是海梦智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另一个是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这两家药企都属于四川省内的企业。
具体的情况是,海梦智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参与竞标的时候,提供的间苯三酚注射液价格确实最低,但是药品最终被查出不符合相关要求。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药企居然没有药品生产能力,他们参与竞标提供的药品是由太极集团代工生产的。
事后,四川省药监局通过监督检查发现,药企没有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受委托的药企生产的产品在关键生产环节出现偏差,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偏差处理,产品不符合管理规范。
简单来说,海梦智森这家企业参与竞标,然后让太极集团负责生产间苯三酚注射液,前者在后者生产的过程中没有起到监督作用。
等到药品成功入选后,药监局在例行的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原本这种药已经被列入了采购名单,最后还是被剔除出去了。
目前,这两家药企已被正式列入违规名单,接下来18个月,他们将不能参加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活动,失去了申报的资格。
外界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参与药品采购的药企居然没有生产制造的能力,难道动动嘴皮子就能赚钱吗?
事实上还真是如此。近年来,围绕国家推出的新药品采购政策,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像海梦智森这样没有生产能力的药企。
代工药企,恶性竞争
海梦智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截止到目前成立的时间只有5年左右,企业没有生产车间,没有制药能力。
不过在2020年的时候,这家企业还是拿到了药品生产许可证,只是这个获准的证件属于B证。
什么意思呢?凡是持有B证的医药企业,基本上都没有生产能力,但是他们却可以寻找代工企业来帮助自己生产制造。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虽然B证药企不负责具体的生产,但是药品所有环节需要由企业全权负责。显然,被拉入黑名单的这家药企并没有起到监管,也没有负责。
根据媒体近日的调查,海梦智森这家公司此前的参保人数只有十几人,2022年的时候却突然增加到了200多人,过了一年后又减少到只有30多人。
为什么公司的人员流动这么大?媒体猜测是为了参与国家的集采,要应对监管,所以才临时增加了员工。
截止到目前,这家企业并没有回应媒体的采访要求。由于已经遭到了国家的处罚,所以这家企业到底有没有生产能力已经不重要了。
另外一家药企太极集团虽然是一家老品牌了,但在2018年的时候就因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而遭到处罚过。
让外界感到可怕的是,从2021年开始,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大量的B证药企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2021年初,全国这类的企业只有140家,到2022年底就猛增到791家。
截止到2023年底,这类的企业居然高达1172家。之所以在在短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药企,并不是因为有些人想悬壶济世,而是他们闻到了肉的味道。
国家允许 B 证 药企的存在,原本是为了压缩传统药企的虚高价格,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这些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完完全全把国家新的采集政策变成了赚钱方式。
这些药企参与竞标,然后又以极低的价格试图入选获胜。但在药品生产的环节,这些企业却不管不顾,甚至不在乎药品的质量究竟怎么样。
业内人士表示,这类企业往往在药品生产上投入很少,几乎不参与药品的生产制造,甚至对药品原材料都缺乏必要的了解。
也就是说,药品生产环节混入了大量不懂药只懂得赚钱的外行人,这样的情况恐怕比此前药价虚高还要可怕吧。
结语
从2023年开始,国家收紧了B证发放,类似的药企增速才有所减缓。但是接下来,那些不合格的参与者必须要把他们统统赶走。
药企固然要赚钱,但是药品不同于其他,是用来救人救命的,不能有任何马虎。所以在药品的采购问题上,一方面要保证不会出现药价的虚高,另一方面也要确保药品的质量不出问题。
采购和供应环节的秩序必须合理,才能在根本上保证全社会的用药安全与合理。
参考资料:
《两毛钱的仿制药暴雷,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凤凰新闻 2025年3月28日
《集采价格战后一片药降到几分钱正常吗?》 红星新闻 2024年12月22日
《药监部门回应一款国家集采药不符合要求,该药品尚未开展集采供货》 央视新闻 202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