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修订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正式实施,明确规定食品外包装不得使用"零添加"、"不含防腐剂"等绝对化表述。
这一变化不仅是监管体系的完善,更是引导消费者理性认知食品安全的重要转折点——国家正通过规范标签语言,重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知。
新国标:禁止"零添加"标识
长期以来,"零添加"标签被部分商家包装成"健康安全"的代名词,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进行营销。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基石。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司官网发布的食品添加剂标准达643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教授李华指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经过严格评估,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以谷氨酸钠(味精)为例,它不仅是中餐调味的核心,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安全成分。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均经过严格毒理试验,其安全剂量远高于日常摄入量。
新规的出台,正是为了遏制企业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避免消费者将"零添加"等同于"更优质"的认知误区。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并未否定企业追求"少添加"的努力。相反,政策鼓励厂商通过技术升级精简配料表。如某知名酱油品牌通过改进发酵工艺,将配料从12项缩减至4项,既保持了产品风味,又实现了清洁标签。这种"少即是多"的产业升级,才是新规倡导的方向。
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32%的食品企业主动简化配料表,某婴幼儿辅食品牌更是将产品添加剂种类从7种减少至2种。
消费者:从"零添加"转向"配料表"
随着"零添加"标识的退场,食品包装正回归本质——配料表成为核心信息载体。某乳企最新推出的常温酸奶,外包装仅以醒目标签突出"生牛乳、乳酸菌"两项配料,这种"极简主义"设计正在成为行业趋势。
消费者需培养"配料表阅读素养"。营养师张薇建议:"看配料表要遵循'三看原则':一看排序(成分按含量降序排列),二看名称(警惕模糊表述),三看类别(关注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
这样看来,"配料表阅读"的基本素养可以做如下概括:
1)顺序即含量:配料按添加量降序排列,首位即主要成分 2)警惕隐形添加:"果葡糖浆""氢化植物油"等专业术语需重点识别 3)功能性对照:防腐剂(如山梨酸钾)、甜味剂(如赤藓糖醇)与其实际作用匹配
在现行监管体系下,企业篡改配料表的违法成本极高。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预包装食品标签合规率达98.7%,这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
配料表:监管严极严的领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食品标签抽检合格率达98.7%,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市场监管人员王磊介绍:"我们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2025年已对2.3万家企业开展飞行检查,对违规使用标签的企业最高处以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
这种严格监管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在某电商平台,某进口奶粉因未按规定标注营养成分表,被平台立即下架并公示处理结果。
消费者李女士表示:"现在看到配料表就像拿到产品的'健康档案',比任何宣传语都更让人放心。"
构建食品信任的新范式
"零添加"标识的终结,标志着我国食品监管从"堵漏洞"向"建体系"的升级。对企业而言,需以技术创新而非营销话术赢得市场;对消费者来说,主动研读配料表将成为必备的生活技能。当双方都建立起基于科学的对话机制,"少添加、真透明"的食品消费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所言:"食品安全的核心在于风险控制,而非简单的'有'与'无'。"
当"零添加"标签逐渐消失,我们迎来的不是食品安全的真空地带,而是科学认知的新纪元。
声明:文中使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来自百度图片搜索结果。如涉及使用不当请联系编者删除。封面图片由AI生成。
提示:
* 本文为“食材界”原创,欢迎业内外媒体转载。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相关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