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都听过一夫多妻的制度,但是一妻多夫你见过没有?若我告诉你,这个地方就在我国四川呢。
随着国家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偏远地区都站到了我们的面前。
但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依然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藏在深山的俄亚大村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它甚至被称为中国女人幸福指数最高的村落。
那么,那里究竟有什么好?仅仅因为一妻多夫制吗?
神秘的俄亚大村
俄亚大村位于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村庄坐落在金沙江畔的悬崖之上,被三条河流环绕,宛如一座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孤岛"。
这里的建筑风格一直与外界大不相同,村中的房屋紧密相连,犹如蜂巢般整齐排列,每户人家的房子都是三层结构,独具特色。
底层通常用于饲养牲畜,是村民们的"畜牧场",并且这里的人会再底层安置一个不上锁的门,人们可以通过底层的门进入家中。
中层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摆满了日常用品,房间正中央往往设有一个火塘,是家人团聚、用餐的中心。
顶层则被用作粮仓,储存着一家人的口粮,有趣的是,相邻房屋的顶层常常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公共粮仓"。
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不仅节省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很早之前还起到一定程度上防御外敌的作用。
因为这种情况,俄亚大村的交通状况极其不便,整个村子只有一座石桥与外界相连。
村民们外出购物,只能依靠步行或骑乘马匹、骡子。
每次出行,需要跋涉298公里的山路,往返耗时16天,途中,死亡率高达30%,可见其艰辛程度。
如此鼻塞的环境也诞生了很多传统的习俗,就比如一妻多夫制。
一妻多夫
俄亚大村的一妻多夫制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在这个被群山环绕的村落里,近半数家庭都奉行这种独特的婚姻制度。
毕竟,这里一个家庭的几个兄弟都各自娶妻,光是办几场婚礼就够让这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伤筋动骨的。
但如果兄弟几个共同迎娶一位妻子,只需要办一场婚礼,大大减少了开支。
不仅如此,这种婚姻制度还能确保家族血脉的延续,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血缘关系可是头等大事。
一妻多夫制保证了家族的基因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承,这在村民们看来,比什么都重要。
而且,这种婚姻制度还巧妙地解决了年龄差距的问题,毕竟,在传统社会里,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有时候可不小。
大哥可能已经到了该成家的年纪,小弟却还是个毛头小子,一妻多夫制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照顾到了大哥的婚姻需求,又不会让小弟们打光棍。
而且这种情况,都是双方的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定下的,并且在他们小的时候,便开始刻意帮助他们培养感情,这样就不会让他们过于尴尬。
不过,在这种家庭里,生活安排可有讲究了,通常,妻子会住在正房,而丈夫们则分住在偏房,至于谁住哪间偏房,一般是按照劳动贡献来分配,干活多的,自然住得好些。
每到夜晚,妻子会在门口放置一些物品,用来示意今晚该谁"值班",红腰带意味着今晚是大哥的,银手镯则表示二哥今晚有福了。
要是家里添了新成员,孩子的生父通常是通过"孕期倒推"来确定的,不过,不管亲生父亲是谁,孩子都必须叫所有的丈夫"爸爸"。
这种做法虽然听起来有点怪,但在俄亚大村,这却是维系家庭和睦的重要方式。
现代发展的冲击
随着通车的实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了解外面的时间,他们也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
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模式,更多人选择了一夫一妻制,有些人甚至离开了村子,到城里打工。
然而,俄亚大村的独特婚俗却意外地成了一张"旅游名片",好奇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想一睹这个"一妻多夫"村庄的真面目。
村民们灵机一动,开始表演起"一妻多夫"的婚礼仪式,表演通常都是几个男演员抬着坐在轿子里的"新娘",绕村一周,观看的游客们纷纷惊叹不已。
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村里还开办了民宿,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住在"蜂巢"般的房子里是什么感觉。
不过,随着外界影响的不断加深,俄亚大村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村庄,如今正在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