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引发热议,其中第14条“适度放开特殊教育学生学籍变动权限,情况特殊的可允许降级就读”,被视为消失近20年的“留级”制度以更柔性的方式悄然回归。这一政策为何在此时调整?又将如何影响千万家庭?
从“一刀切”到“个性化”:留级制度的“隐性回归”
2006年,随着《义务教育法》修订,我国取消了因成绩差强制留级的制度,此后家长主动申请留级也多被限制,仅允许因病休学后复学。此次新规打破常规,明确为“学业困难、长期缺课或身心发展滞后”的特殊学生打开“降级通道”,被业内称为“留级制度的隐形回归”。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校长王先云指出,这一调整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现实中,确有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身心发展缓慢等原因,难以适应统一教学进度,“降一级不是惩罚,而是给他们一次重新夯实基础、追上大部队的机会。”例如,小学阶段语文、数学等主科成绩未达标准且补考不合格的学生,经专业评估和严格审核后,可纳入留级考察范围,为教育公平补上“缓冲带”。
谨慎开闸:留级不是“万能药”,标准与配套缺一不可
政策落地需过“双重关卡”:一是严格界定适用范围,要求等特殊学生提供医疗机构证明,避免“成绩差就留级”的旧模式复现;二是限制留级次数,规定小学、初中每学段仅允许一次,防止政策滥用。
学校还需配套个性化支持:为留级学生制定专属学习计划,加强课后补习和心理疏导,避免其因“标签化”产生自卑心理。王先云强调,留级本质是“教育补救”,而非简单重复学习,需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式,让“慢一步”的孩子真正获得成长助力。
争议与期待:教育弹性化背后的深层考量
为何在义务教育阶段重启留级机制?这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密切相关。过去“不允许留级”虽避免了歧视问题,却让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陷入“跟不上、学不好”的恶性循环,甚至因长期挫败感厌学。新规实则是在“教育公平”与“个体差异”间寻找平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并非全面恢复留级,而是针对特殊学生的“精准开闸”。同时,新规对学籍数字化管理的强化(如“学生可信教育数字身份”建设),也为跳级审核提供了技术支撑,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加速成长,形成“留级保底、跳级拔尖”的双向弹性机制。
给教育更多“留白”:让每个孩子都有“适合的节奏”
政策背后,是社会对“唯分数论”的反思:义务教育不应是“流水线生产”,而需包容多元成长路径。正如网友热议:“留级不是终点,而是让孩子重新起跑的加油站。”对于特殊学生而言,一次合理的降级可能成为改变学习生涯的转折点;对于教育体系而言,这一步“倒退”实则是迈向“精准育人”的进步。
当然,政策效果依赖严格执行:避免留级成为变相惩罚、防止权力滥用、完善心理支持体系……这些都是落地过程中必须破解的课题。但无论如何,此次调整释放出明确信号——教育,正在向更尊重个体、更有温度的方向迈进。
你如何看待留级制度的“回归”?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毕竟,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该被“标准化”定义,给教育多一点弹性,就是给未来多一份可能。
转发提醒:政策细节关乎每个家庭,理性看待留级制度,关注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让我们共同期待更有温度的教育生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