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徐家汇源景区3月气象月主题活动,3月29日下午,海派寻源巴士之旅带领近40位游客,从徐家汇观象台(上海气象博物馆)到上海天文博物馆、上海地震科普馆等点位,从徐家汇到佘山,共同探索历史“风云”深处,开启一段闪烁着“科技之光”的寻源之旅。


坐落于徐家汇源景区内的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初建于1872年,为中国沿海第一座观象台,又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150多年来从未间断对上海的气象观测。这里记录的每一个重要历史瞬间、每一个发展足迹,都展示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漫长历程。徐家汇观象台成立之初主要从事气象和地磁的研究工作,后来陆续发展了天文、地震等多学科的研究。后因地理环境等影响,1900年后,天文研究、地磁观测项目先后迁至佘山等地,徐家汇观象台、佘山天文台和菉葭浜验磁台三台并立,其中徐家汇观象台为总台,成为兼顾基础研究和服务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涉及气象、天文、地磁等,这在当时的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1872年12月1日,徐家汇最低温度4.8℃,最高温度16.9℃,开启了徐家汇观象台气象观测记录的篇章。游客们在气象博物馆找寻着自己出生那一年的平均温度记录,在大草坪上学习了每天在天气预报里听到的气温,实际上是百叶箱内温度计所显示的数值。


1899年传教士前往巴黎采购望远镜,但由于上海是冲击平原,土质较为松软,而大型望远镜对于稳定坚固的地基有特殊要求,因此传教士们选中了上海西边的一座小山,就是佘山,随后他们开始在西佘山平整土地,开始建造教堂和天文台,并将这台大望远镜安置到了佘山山顶,这也就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圣母大殿和佘山天文台。


上海天文博物馆前身为就是法国传教士于1900年创建的佘山天文台,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不过现在的一些设备退出科研一线,成立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并面向公众开放。佘山天文台拥有一台1898年在法国制造的40厘米口径双筒折射望远镜,它是中国最早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同时也是当时亚洲唯一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在刚刚气象博物馆的参观中我们知道,首任台长叫蔡尚质,开创性地开展太阳黑子、星团摄影等研究。所以佘山天文台拍摄了7000余张天文照片,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影像资料库。还收录14万颗恒星数据,为国际天文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且天文台在1910年和1986年两次观测了哈雷彗星。哈雷彗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颗周期彗星,每隔76年回归太阳附近。世界上至今只有少数天文台观测到哈雷彗星的两次回归。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地磁、地震观测的地方。起初,徐家汇观象台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气象和天文观测上。然而,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地磁场的全球分布,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观象台在1877年增设了地磁部,也成为远东地区首个系统开展地磁研究的机构,随着观象台的发展,地磁观测部分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设了地震器室,并配备了多种先进的地震仪。徐家汇观象台在增设地磁和地震观测后,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20个地磁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大陆首个地震台。随着1902年春租界计划开通直达徐家汇的电车轨道,到1908,2路有轨电车自十六铺延伸至徐家汇,如此一来地磁观测环境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徐家汇观象台在1908年将地磁观测工作迁至江苏昆山陆家浜(菉葭浜),并更名为陆家浜验磁台。1933年,陆家浜验磁台也迁至佘山山顶,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活动,涵盖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研究等多个领域。

“镇馆之宝”的维歇尔地震仪,名字来源于德国地球物理学家维歇尔,他阅读了《后汉书∙张衡传》中关于“地动仪”的记载,引入空气阻尼器改进原有的地震仪,设计出了更完善,更复杂的成为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仪器之一,当然,张衡的地动仪要比西方早1700多年,但它只能通过龙口铜丸掉落指示检测地震大致方位(而非记录波形),而且仅对强震有反应,并且没有连续记录,因为现在关于张衡的地动仪仅有一些文字记载,实物已不复存在,所以它的功能还有存疑。维歇尔地震仪可记录远震和微弱地震波,记录地震波的具体运动,而且可以记录在烟熏纸或胶片上,可以做连续记录对比。1920年12月16日,甘肃省海原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是中国近代乃至全球最大的地震之一。徐家汇观象台利用维歇尔地震仪成功捕捉到了这次地震的记录,此次地震震惊了全球,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事件,但徐家汇观象台和日本东京地震台的推测最为接近真实震中位置。

为使来访徐家汇源的游客更加直观体会徐家汇百年科技的源起,海派寻源巴士之旅将徐家汇观象台(上海气象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上海地震科普馆等点位“串珠成线”,让科学爱好者们深入了解气象、天文、地磁这来自徐家汇的“百年气象”最初的模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