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伊朗导弹已全部装入发射器,只待一声令下。”这是伊朗《德黑兰时报》3月31日通过社交平台向全球释放的信息。在这份毫不遮掩的战备声明中,伊朗政府不仅宣示了军事动员状态,更是公开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威胁“史无前例的轰炸”作出强硬回应。此时此刻,中东局势再次被推向悬崖边缘。
导弹不是演习。伊朗并非以虚张声势回应美国,而是以实打实的高烈度战备措施,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发出清晰警告:你敢动手,我就敢开火。地下导弹发射基地全线就绪,预警系统、指挥网络与弹道计划早已部署完成。这不是演讲稿,而是战争预案;不是姿态,而是选项。德黑兰用行动告诉华盛顿:如果要赌,就别怕输。
特朗普此前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宣称,如果伊朗不同意重返谈判桌,美国将对其实施“前所未有的轰炸”,措辞凶狠,语调高亢。然而讽刺的是,这样的威胁不仅没有令伊朗屈服,反而迫使德黑兰公开展示反击态势。所谓“极限施压”,已经逐渐演变为“极限误判”的温床。一个被持续围堵、制裁、挑衅的国家,一旦不再相信外交渠道,还能靠什么维系“和平”?只剩导弹和烈士名单。
伊朗当然知道与美国全面战争的代价,它不是在主动寻求摊牌,而是在为不受控制的局势划下红线。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华盛顿对伊朗的外交姿态急剧右转,从“可能恢复协议”到“必须投降妥协”,再到如今的“史无前例轰炸”威胁,其实质已经完全抛弃了外交语言。美国不再以对话为基础推动中东稳定,而是以强权逻辑要求中东屈服。
伊朗对此的回应并不复杂:你要谈,我谈;你要打,我奉陪。但如果你只会用威胁当谈判前奏,那我就用导弹当回应节奏。过去十年,伊朗在地区冲突中积累了广泛的军事投送能力,从“导弹城市”到无人机蜂群、从黎巴嫩真主党到胡塞武装、从反舰导弹到海峡封锁,每一项都是实战准备,不是新闻头条。
而且,伊朗此刻的强硬背后,并非孤立无援。从红海到伊拉克,从叙利亚到黎巴嫩,伊朗早已建立起一张“代理人联动”的地缘安全网。任何针对伊朗本土的军事打击,都将引发整个中东区域的连锁爆炸——不是比喻,是字面意义上的爆炸。美国若真选择军事选项,不只是在对伊朗宣战,而是在对整个中东稳定架构点火。
特朗普政府在此时持续制造紧张,背后也有其政治逻辑。一方面,美国国内反战声音上升,特朗普需要通过外交强硬姿态巩固保守派支持;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社会在俄乌、加沙、红海等多线焦头烂额,美方试图通过“单点爆破”转移焦点、重塑话语主导。但这一次,他赌的是一支拥有实战经验的国家意志,不是无组织的游击队;赌的是拥有远程打击能力的伊斯兰共和国,而非2015年那个被制裁折磨的中东边缘国家。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并不是开战本身,而是开战前的误判。一旦某次演习被误判为袭击,一次导弹机动被解读为发射预警,一个雷达信号被误判为战斗启动,战争将从“边缘博弈”跌入“不可逆溃败”。现在美伊之间,距离这样的误判,仅有毫厘之差。偏偏两国当前都缺乏可信、稳定、快速的危机管控机制。这种失控风险,比导弹本身更致命。
战争从来都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一场一场威胁、一次一次试探之后的自然结果。如果这场对抗继续在怒火中前行,那么下一次响起的,不会是外交通话的铃声,而是导弹起飞的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