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国的航空工业领域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都相对薄弱和稀缺,但世界航空强国的战机换了一代又一代,从电传飞控系统,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再到先进气动布局等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

而中国的战机技术始终停留在机械传动、涡喷发动机水平,这还只是根据苏联提供的技术而进行的吸收再研制。

等到了改革开放之时,国门乍开,新的发展机遇随即而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支持,要搞一个属于自己的战机,而此时面对着西方的禁运和与苏联的交恶,技术、人才从何而来?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已不适于这个时代。

但我中国人民并未放弃,还是通过各种运作与周旋,从埃及秘密运回了一架苏联米格23,这到底是如何逃过苏联特工的监视并将其运回国的呢?



米格23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经历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而中国军队也正处于军事现代化的关键期,但作为当时的中国空军力量装备相对十分落后,急需引进先进的战斗机来提升我国的国防力量。

面对着与苏联外交关系的恶化,以及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对中国武器方面的禁运,导致了中国航空科技始终无法向前,要知道生产战斗机并非易事,需要材料、需要技术、需要人才,必须有大量的累积才可以研制,所以闭门造车断不可行,但面对着此种困境,中国人民还是想了不少的办法。

当时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制造了一款单座单发可变后掠翼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这款战斗机作战半径大,可以在多种速度下飞行,良好的起降性和优良的中低空作战性能,有三种推荐的机翼后掠角,分别用于起降与巡逻、空战以及超音速与低空高速飞行。



武器方面也是相当的先进,不仅可以配备一门固定的双管23毫米机炮,还可以挂载多款空对空导弹。

米格23不仅在苏联空军服役,甚至还出口到了多个国家,包括保加利亚,伊拉克,叙利亚,越南,古巴,还有埃及。

如果要借鉴学习,要学就学最好的,米格23战斗机就被锁定成为了目标,当时中苏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紧张气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选择了通过第三国——埃及,来获取米格23。



神机妙算

由于埃及在冷战这个大背景下,埃及采取了独立外交政策,并且埃及在1972年驱逐了大部分的苏联人员,埃及明确表示寻求减少对苏联的依赖,并且要与其他各国建立更广泛的关系。而此时的中国就与埃及产生了更多的国际上合作与联系。

但此时,要求埃及提供米格23给中国,还是时机不够,做大事必须要有定力,所以中国一直等待一个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埃及在1979年与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之后,由于美苏两国的争霸,导致苏联立刻停止对埃及的军事援助,这时让我国看到了一丝曙光,所以立刻与埃及进行联系,要将米格23战斗机运至到中国。

但为了躲避苏联克格勃的监视以及世界各国,无论是军方还是民间,亦或是新闻工作者的注意,中国采取了多种策略来保证此次行动的成功。



我国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和地点进行交接,利用外交手段与国际关系来掩护行动,同时也利用到了当时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仅派出一个访问代表团出访埃及,表面是改善外交关系与商业往来,可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运送米格23,以此也就分散了苏联的注意力。

在操作层面,中国当时采取了高度保密和分散注意力的措施,利用了假名、假代号进行通信,并且在运送战斗机的过程中使用了多条路线和多种的运输方式来混淆视听,并且在通信监控和情报收集方面严防死守,将被发现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先是埃及方面利用没有牌照的面包车去往空军基地,使得中方见到米格23并进行现场研究,并将资料数据全部记下,而后将飞机拆解运出埃及。

虽然在此过程中,具传言,英国的BBC媒体公布了中方代表团在埃及的活动信息,但中方并没慌乱,而是立刻取消休整,从巴勒斯坦快速过界,提前回国,保证了米格23的安全引入。



灵巧的“身段”

随着米格23的落地,我中方工程师立刻开始对战机进行逆向工程的,不仅增强了自身的空中作战能力,还对米格23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吸收,这为中国后续的战斗机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同时中国“引进”的米格23战斗机在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斗机参用的了实战训练,提升了中国空间的作战能力,当然,中国还对米格23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以适应自身作战的需求。

但此事最终还是被苏联知晓,苏联作为米格23的研发国对中国取得该型号飞机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其技术封锁的挑战,这也加剧了苏联对中国的猜疑和不信任。



反观中国与埃及的关系,却也通过此次的秘密合作,增强了中国的军事技术能力,也加深了中国与埃及之间的战略互信,这事件也反映了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

中国通过埃及的合作,绕开了苏联的封锁,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灵活性和战略眼光,同时也促使其他国家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



结语

时过境迁,像米格23这样的可变后掠翼设计已经不能够代表最新的科技与将来主流设计,中国也早已停止了对类似战机的研发,不得不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1978年通过对苏联战斗机技术的改造,在此技术上进行仿制和改制,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

如果当时举步不前,不能灵活运用国际局势,中国的航天科技只能原地踏步,不具备研制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只会越来越落后,所以必须要有眼光、要灵活、抓住机遇,这的举措不仅是针对我国的航空工业,乃至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启发。

作者:天下行

参考资料:

俄罗斯米格-23“鞭挞者”战斗机;现代飞机鉴赏指南(珍藏版)(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深度军事》编委会



战斗机的“划代说”;中国航空史话;时代华文书局;沈海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