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释放重磅信号,汽车产业“国家队”迎来深度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文 /《汽车人》张恒

3月29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启动对整车央企的战略性重组。这个信号耐人寻味,意味着汽车行业“国家队”将迎来新一轮整合,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关键调整期。

这次重组绝非简单的“1+1”合并。从国资委披露的信息来看,核心目标是整合研发制造和市场渠道等关键资源,最终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集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强调了“自主核心技术”和“智能网联变革”,这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当前央企在关键技术上的短板。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表示,鼓励支持汽车央企与其他企业深化各种形式的合作,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统筹推动汽车央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准确把握海外市场需求,有序开展海外布局。苟坪专门提到了“三电”(电机、电控、电池)资源自主掌控问题,恰恰说明我们在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三大汽车央企(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5%,占整体投资比重超过70%。这种“超常规”投入,一方面展现了央企在新能源转型上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压力。

尽管三大央企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超80%,但175万辆的总量仍与行业头部企业有不小的差距。这种“高增长、低基数”的现象,正是推动央企加速整合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发改委对行业乱象的整治,也在与央企重组形成呼应。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确实存在不少怪象: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赔本赚吆喝”;一些品牌虚标续航、夸大参数,甚至靠“口水战”而非技术竞争博取关注。这种恶性竞争的后果已经显现——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逐年下降,并压低了整个行业的利润。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不健康的。

发改委的整治措施可谓直指要害,尤其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表述,点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在补贴发放、政府采购等方面设置隐性门槛,导致市场被人为割裂。这种行政干预,看似保护了一部分企业,实际上却阻碍了优胜参数图片)劣汰,最终影响行业整体竞争力。

从全局来看,这场央企主导的产业变革,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一方面,资源整合可以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规模效应的提升也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但必须警惕的是,行政主导的整合如果忽视市场运行规律,可能会陷入“为做大而做大”的误区。毕竟,全球汽车行业的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单纯的规模扩张,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新能源汽车企业亟需实现四个关键转型: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并重,用优质服务替代价格战;从应用创新转向底层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电化学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从单一制造转向与能源、通信、交通等多产业融合;从单纯卖车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加快全球化布局。这些转型要求直指当前行业存在的低水平竞争、核心技术缺失等痛点。

在全球市场方面,商务部表示将继续支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海外营销和售后体系建设,提升海外运营能力。同时,“投资中国”系列活动将继续优化外资环境,以促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投资合作。

可以预见,随着央企重组和行业整治的同步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那些依赖补贴、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将难以为继,而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关乎的不仅几家央企的未来,更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真正从“大”变“强”。【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