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安古城25年变迁:从世界遗产荣耀到发展阵痛——专访会安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文山(Nguyễn Văn Sơn)

1999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会安(Hội An)已走过25年。如今这座古城日均接待游客2000-5000人次,周末近万。旅游业让当地民众脱贫致富,也成为广南省(Quảng Nam)的重要财政收入。越南快讯(VnExpress)专访会安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文山,回顾发展历程,直面未来挑战。


会安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文山先生

——您如何评价会安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5年来的变化?

25年前的会安还是个小镇,贫困率达20%-30%,如今已无贫困户,仅剩政策帮扶的无劳动力家庭。城市在景观、环境、遗产保护和民生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最重要的成就是完整保存了古镇建筑群。这座曾濒临坍塌的遗产,如今已基本修复如初。传统手工艺村落和民间艺术也得到传承与发展。

会安不仅注重保护,更善用生态、文化和遗产价值发展旅游。25年间游客量从年均50-70万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460万人次,其中60%为国际游客。

——您最满意的改变是什么?

最欣慰的是会安始终秉持"为了社区、依靠社区、回馈社区"的理念。遗产管理若不得当,民众会反对甚至要求归还遗产。只有当遗产真正惠及民众——这些直接管理者时,保护才能持续。

这些年来,所有政策都围绕民众制定。居民通过经商、出租遗产房屋直接获益,许多人因此致富。一些价值500-1000亿越南盾(约合150-300万美元)的老宅,业主仅月租金就收入1亿越南盾(约合4000美元)。民众从依赖老宅谋生,转为主动修缮、推广古城文化。


2020年10月会安海滩发生山体滑坡

——那么,您最遗憾的改变是什么?

早期为发展旅游推行"红地毯"政策,吸引大量企业投资沿海度假村。这虽必要,但当时未能充分评估对景观和环境的影响。

度假村野蛮生长占据了全部滨海前沿,摧毁了渔村传统和本土生活精髓。它们砍伐海岸防护林导致侵蚀加速,如今政府不得不耗资修建海堤。若重来一次,会安定会保留松林、沙丘和渔村景观。

另一遗憾是旅游城市化导致"遗产失血"。许多老宅已非本地人所有,新业主仅将其作为商铺,早8点开门晚10点关门。昔日农历初一、十五古城里家家户户都要祭拜,香火气息弥漫。古宅有三种功能:居住、祭祀和经商。如今被商业气息取代。空置老宅还增加了火灾风险。

——您认为,当前和未来,古城面临哪些挑战?

科学家预测会安将是受气候变化冲击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雨季古城常被淹,随着海平面上升,洪涝将更频繁。

会安的古宅由石灰、木材和传统材料建造,耐久性较强。而现在的房子使用水泥,容易开裂和渗漏。气候变化使会安许多地区面临洪水和环境变化的风险,居民生活变得更加困难,遗产也遭到破坏。

另一压力来自城市化。会安面积仅60平方公里,年接待游客却达500-600万。加上服务人员,对水电、污水处理、住房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负担。处理不当就会侵蚀遗产——比如填田造房、建垃圾处理厂等。

此外,旅游收入高也吸引犯罪滋生,盗窃、抢劫、毒品等问题威胁治安。狭窄道路难以扩建导致的堵车和噪音污染同样棘手。

2020年11月,越南会安市数百座古屋被洪水淹没

——有何突破性解决方案?

广南省已批准《会安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至2035年,展望2050年)》,将划分7大功能区,包括历史遗产区、生态岛区、滨海居住区和旅游服务门户区。

市政府还制定了总额1.67万亿越南盾(约合6700万美元)的《会安古城遗产保护与价值提升方案》,目标将会安打造为"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成为越南中部的旅游引擎和亚洲级目的地。该方案正由各部委审核,后将提交总理批准。

未来5年还将推进基础设施、数字遗产、智慧城市等建设,用科技提升管理效能。

——您设想10-20年后的会安会是什么样?

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必将永续传承。我们承继了祖先的基业,也有责任传给后代。相信中央和省份将给予更多支持,拓展城市空间与环境。

会安将成为广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旅游中心,一张吸引全球游客的金名片。只要政策得当、矢志传承,这座古城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