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还在继续维稳。
3月28日,李宁公司发布2024年财报,全年营收286.76亿元,同比增长3.9%;净利润30.13亿元,同比下跌5.46%;集团整体毛利率49.4%,较去年提升1个百分点。
业内普遍认为,李宁全年的业绩符合预期。
摩根士丹利称,李宁净利润下滑是因为“投资物业”减值的拖累。市场会正面解读业绩结果,这意味着,该公司的盈利可能优于部分投资者的预期。
财报发布后,李宁股价走高,盘中涨超6%创周内最高,当日报收17.16港元/股。
图片截自李宁财报
“2024年我们是稳健经营、夯实基础、务实发展,今年也是。但要说明的是,稳健不等于保守,我们是该攻的攻、该控的控、该调的调。”财报发布会上,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如此表示。
进入2023年以来,体育用品行业普遍增速放缓。也正是此时,在“中国李宁”尝到甜头后,李宁开始强调自身专业体育品牌的定位,同时关闭低效门店,去腐增肌。
发布会现场,钱炜也对36氪表示,“我们不能牺牲对专业属性和专业科技平台的追求,会坚持现在的路。”
从当下的财报来看,李宁公司的内部调整已见成效。问题的关键在于,已连续多个季度稳健发展的李宁,能否在未来抓住快速增长的机遇、带给资本市场更多想象空间?
跑步“进攻”,篮球“防守”
综合全年表现,李宁2024年的攻克方向在于“多品类”。
与安踏能够对抗周期的“多品牌”策略不同,李宁始终坚持“单品牌、多品类”的策略。更多场合下,李宁本人也强调过坚持单品牌的原因。“我创建李宁公司的目的,就是希望做一个专业的运动品牌,能够服务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把体育精神注入在企业的整个服务和运营里。”
上一年度,李宁在坚持单品牌的同时,又将核心品类再度深化。李宁集团CFO赵东升将这一策略概括为,“以核心品类驱动生意”。
截至目前,李宁旗下拥有“跑步、篮球、综训、羽毛球、乒乓球、运动生活”六大核心品类。2024年,跑步、篮球、综训三大专业运动品类的零售流水占比达到64%。
其中,跑步零售流水增长25%,零售流水占比达到28%。产品层面,李宁在“䨻”的基础上推出了“超䨻”,以及搭载“超䨻”技术的龙雀、飞电5 ULTRA等鞋款。从销售数量看,“超轻”“赤兔”“飞电”三大核心跑鞋IP,年销售突破1060万双。
而在篮球领域,李宁则选择主动防守,2024年的零售流水下降了21%。
在钱炜的介绍中,李宁在篮球领域调控的原因在于“乱价会损害品类的核心价值。”
去年,李宁也推出了搭载“碳核芯”、GCU大底等独有技术的产品,带动了篮球运动专业属性的提升。“我很有自信地说,李宁的每一双专业篮球鞋都可以打职业联赛。”
2012年,李宁与NBA球星韦德签约,推出了比赛鞋产品系列“韦德之道”。2023年,安踏不遗余力地签约欧文,品牌力提升的同时,也加强了篮球领域的势能。
安踏财报显示,在上一年度,其价格更高的欧文系列全球多地售罄,整个篮球业务的鞋产品销量,也计划从600万双提升至1200万双。此外,一直到2037年,耐克都是NBA、WNBA和NBAG联盟的独家场上球衣及服饰供应品牌,耐克旗下的Jordan也近乎是整个篮球界的文化信仰。
从行业竞争的维度看,李宁在篮球领域的优势并不突出。李宁也意识到,要在加强篮球领域专业性能的同时,“深入篮球文化且有态度。”
在钱炜的介绍中,李宁的篮球业务已有“专业篮球、反伍、韦德”三大业务线,其中反伍代表的街头篮球,会在全国50个城市落地更多活动,与篮球爱好者建立链接。
图片来自李宁官网
李宁能抓住户外机遇吗?
毋庸置疑的是,跑步及篮球始终是体育品牌发展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李宁还在2024年实现了羽毛球、乒乓球业务的同比增长,并在户外、网球、匹克球等新兴运动有所扩展。
近两年,羽毛球、乒乓球两大国民运动在中国的商业价值不断扩大,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成立后,乒乓球运动的商业化成为必然。尽管如此,羽、乒的市场规模仍然较小。
谈及此,钱炜对36氪回应,“我们发展羽毛球和乒乓球,并非仅看垂直领域的市场潜力。”
资料显示,2000年起,李宁与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合作;2009年,又发展羽毛球业务。时至今日,李宁已成为世界羽、乒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在钱炜的介绍中,李宁更希望将这样的影响力“跨品类转化”。
换言之,李宁不只为爱打乒乓球的人提供专业产品,也会思考如何吸引乒乓球爱好者购买其他品类。也因此,在羽毛球这一“持拍运动”沉淀了15年的李宁,又扩展了网球及匹克球业务。
当然,全球范围内,网球领域的竞争都十分激烈。始祖鸟旗下的品牌Wilson威尔胜,在网球装备的投入已超过百年。在上海网球大师赛期间,耐克还安排辛纳与阿尔卡拉斯一同亮相“胜者主场”的线下活动;中网开赛之前,郑钦文也出席了这一活动。
可以肯定的是,网球作为全世界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之一,需要品牌的长期投入,本土品牌想要临时进场收割热度,并不简单。
而在户外层面,作为体育行业最有可能“高速增长”的赛道,李宁也于去年完成了品类的搭建,并将其分为“专业户外”和“轻型户外”两大支线。其中,“万龙甲”冲锋衣的市场反馈较好。
只不过,从SKU和营收看,李宁的户外产品占比仍较小。钱炜也对36氪坦言,李宁会继续完善户外产品矩阵,还会有很多户外生活的产品会汇入到整体的大户外品类。“我们希望能迅速培养出一个独立的,能够成为生意推手的品类。”
在更早前,有近安踏人士告诉36氪,集团正在全面布局户外。去年,安踏冠军店也转型户外。除安踏主品牌与FILA外,以迪桑特、可隆为代表的“其他品牌”均高速增长。
从这一层面看,于去年刚刚搭建户外体系的李宁,似乎入局较晚,能否充分抓住户外赛道高速发展的机会,还不得而知。若李宁不能在户外品类快速赶上,或对未来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该控的控,该调的调”
除了在品类层面,李宁的主动调控还体现在渠道上。
业绩会上,赵东升表示,集团去年的线下经营面临挑战,全年日均客流承压,同比下滑10%至20%,整体线下零售流水同比下降低单位数。
他进一步指出,李宁一方面巩固和提升高层级市场的运营效能,加速低效店铺关闭;另一方面也加快新兴市场的拓展,如开设校园店。
门店总数上,截至去年底,李宁品牌(包含李宁核心品牌及李宁YOUNG)的销售点数为7585家,同比净减少83家,其中李宁主品牌店铺减少123家,李宁YOUNG店铺增加40家至1468家;此外,去年品牌加速推进9代店升级计划。报告期内,李宁9代店数量已超过1026家,平均月店效约36万元。
而在线上渠道,由于经营环境的改善,李宁的电商收入占比上升两个点至31%,电商直营流水获得10%至20%的增长。
图片截自李宁财报
此外,2024年,李宁的研发投入占比为2.4%,同比增长了0.2个百分点。近十年来,李宁集团在研发的总投入已超过35亿元。也得益于对于运动科技的聚焦,报告期内,李宁在最能反映专业能力的鞋类业务上,营收占比也从去年的48.5%增至49.9%。
对于鞋服行业最关注的库存问题,李宁去年的全渠道库销比维持在4个月,库存周转天数为64天,同比增长一天,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业绩发布会上,钱炜对公司的库存管理表示满意,“我们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库存管理体系。去年底就把今年的库存目标定好了,每周都会跨部门进行整体进度的管理。”
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不确定的大环境下,以李宁为代表的传统体育品牌,难以在短期走出经济周期的困境。
现阶段,国际品牌耐克也处于调整期。“老将”Elliott Hill上台后,耐克重新聚焦专业运动,同时优化了运营效率。另一边的安踏,也在消费分级的语境下,大力发展高性价比的店型及跑鞋产品,并降低了未来的门店数量。
行业达成的共识是,不再单纯追求规模,也不会再以短期的低价牺牲专业及可持续的利益。对于2025年的业绩展望,赵东升给到的预期是,全年收入同比持平,净利润率将为高单位数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李宁“接棒”安踏,成为2025至2028年中国奥委会(COC)的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此前数年间,安踏品牌依靠COC获得了声誉度的提升,也为整个集团打通了顶级赛事的资源。
接下来的李宁,能否紧握COC的机遇,还有待验证。李宁本人也表示,将积极把握这一契机,推动业务的高质量增长。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