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川西平原渊源流长的岁时节令习俗、生产商贸习俗和民间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民俗价值,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传承。
2025年是都江堰建堰2281周年,为感念秦堰之功,礼敬治水先贤,弘扬李冰精神,厚植家国情怀,“2025都江堰放水节”系列活动将于4月4日盛大启幕,通过《合力建堰·筚路蓝缕》《一脉千古·水润天府》《秦水东去·万世造福》篇章展现千年来灌溉的发展与变化、治水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李冰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千年的工程都江堰绘就了烟火氤氲、现代时尚、开放包容、万千气象的天府画卷。
2025都江堰放水节放水大典活动地址在
都江堰水利工程飞沙堰(溢洪道)
▲往年都江堰放水节
此处为历代举办放水节原址
届时,放水大典将传承展现
围堰、截流、祭祀、放水等环节,
并通过演绎讲述李冰父子率众建堰,
两千余年造福川蜀百姓的历史传奇。
▲往年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水利工程持续运转了2281年,至今仍然灌溉着成都平原、养育着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鱼嘴,修建在岷江的弯道处,顺势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
▲飞沙堰,因排沙作用显著而得名,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
▲宝瓶口,如同约束江水的节制闸,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
宝瓶口这里本来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李冰治水时,花了8年时间将石壁凿开,形成了如今千年不变的宽度,因为它的形状像瓶口,故命名为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形状如石堆,后人称之为离堆。
修建宝瓶口的目的是分流和灌溉,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如果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被宝瓶口阻拦,水面就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被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
伏龙观
被凿开的小部分山体与玉垒山分离,人们就称其为“离堆”,伏龙观就雄踞于号称“中流砥柱”的离堆之上。
伏龙观三面临水,殿宇巍峨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古典建筑群。相传为二郎神降服孽龙之处,孽龙就被锁在离堆下面的深潭里,这便是伏龙观的来历,也是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
▲图源:邓青
伏龙观原为“范贤馆”,始建于西晋末年,是李雄在夺得蜀郡后,为报答帮助他夺取政权的蜀中贤士范长生而修建的。
北宋初年,为纪念李冰,人们大兴土木、扩建殿宇。因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传说,改名“伏龙观”。
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
飞沙堰
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已经不再那么汹涌,但依旧携带大量沙石,这时就需要飞沙堰的作用了。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
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每年有河工掏出清理,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
在飞沙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在水量较大时,溢洪道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
图源:折耳兔▲
“砍杩槎~~放水!!”
一声悠长的号子声中
两千多岁的都江堰波涛翻滚
一江春水清流千里
奔向广袤的成都平原
流淌着造福于民的旋律
- END -
【听说 都在看】
赞一下再走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