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报道,近日,上海街头一条最窄处仅有10cm的人行道火了。据记者实地调查,“人行道的宽度确实十分狭窄,说是只有猫能走也不为过”“路过的行人只能下到非机动车道上”。有人将其发到网上后,这条“最窄人行道”迅速冲上热搜。
上海最窄人行道仅10厘米宽
网友们的调侃无伤大雅,但当地居民的生活却实打实地受到了影响。报道中提到,不少附近居民屡屡反映出行不便,买个菜都要小心翼翼,有时候还要在车流中穿来穿去。由于附近还有一所中学,放学时段不少家长会将车辆临停在非机动车道,导致这条道路更加拥挤,行人甚至被挤上了机动车道。
人行道是群众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也是照见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一面镜子。原本是方便行人的公共交通道路,却因为宽度设置的极度不合理,引发了公众关于“人行道上道难行”的热议,属地街道和相关部门还应重视群众与网络呼声,切实为当地居民解决这一难题。
此前,多地曾有过关于人行道过窄引发居民出行难的报道,可见这样的问题并非孤例。2020年8月,据红星新闻报道,成都市锦江区武成大街上一处人行通道,仅有约40厘米宽,不但不便于行走,还有一定安全隐患。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街道办事处就此回应表示,该处狭窄的人行道为多年前道路扩改后,因地制宜形成的极个别现象,关于市民的反映,将会向相关部门反映,研究有没有进一步的优化和改善方案。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道路规划设计上需要严格明确和统一标准,以群众的需求作为首要考虑。2018年10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其中提到“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2.0m,且应与车行道之间设置物理隔离”,就为各地的人行道规划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样本参考。
其次,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相关单位应及时妥善解决,并举一反三。2019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发布统计分析,北京中心城五环范围内52%的人行道有效宽度不足1米。2021年4月,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实施,其中人行道的宽度最小值被设定为2米。而学校、医院、商业区等公共场所集中路段上设置的人行道宽度最小值为4米。
对于一些因为涉及多方而造成的权责不清、管辖异议等“痛点”“难点”,各家企、事业单位也应以群众要求为己任,坐下来认真交流研判,拿出可实施的整改方案。以上海“最窄人行道”为例,该处毗邻的小区围墙并未超出允许建设的范围,周边学校也确实有着高峰期家长接送子女的实际问题,属地街道也没有足够权限进行管理。如此一来,则需要交通部门、教育单位、街道办与相关小区业委会一起坐下来协商出有效方案,并加强该条道路的交通管理和对家长车辆的疏导管理,在尽量兼顾各方诉求的同时解决好这一难题。
衣食住行,是民生领域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也是与群众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大事”。解决好“人行道上道难行”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才能真正让群众获得“大满足”,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美丽。
特约评论员 周斌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