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师利国
1977年,我所在连队被派到辽宁宽甸县,执行国防施工。这是一个山区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我们远离军营,只能住在农村老乡家,尽量做到一个班住一起。由于居住相对分散,给部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我和通讯员与连长指导员住在一起,卫生员和副连长住一起,排长和班排战士住一起。当年农村多数都是南北炕,一家人住在一铺炕上。
有一天指导员给我讲:“你把这个封信放好,千万别弄丢了”。
当时我担任连队文书,听指导员的语气,这封信不同寻常,必须保管好。我把信件存放在上锁的木箱文件夹里。
大约半个月后,团首长到连队检查工作,指导员叫我把那封信拿出来。一个小时后又递给我放好。
后来又拿出来几次,引起我的好奇心,这里面到底装的什么?这么神秘。是军事机密?信封上又没有加盖印章。是官兵私人信件?信封上又没有落款。是当地百姓写的举报信?从连首长表情观察,没有发火之意。本能意识想打开看个究经。但连长曾经讲过,任何人都不能看,也不要问为什么。信封是用钉书针封口,我如果想打开应该不是问题,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我始终没有打开。心想,总有揭秘的那一天。
大约三个月后,指导员连长给我讲:“团里七一要表彰一批先进党员,你去整理一下二排长的材料”。
我问连首长从什么地方入手?
指导员说:“以拒不蚀,永不沾为题。你仔细看看上次交给你保管的信”。
我说信的内容没看,也不清楚。
连长说:“你现在可以看了”。
我打开那封信,里面只有一张小纸条,字迹不太工整,还有两个错别字。大概内容:“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你排长,我也这样称呼你。我崇拜军人,尤其是帅气军官。你们到我们这里国防施工,老婆又不在身边,一定寂寞。今天晚上请你来我家玩。你如果同意,晚饭后我们遇到时,你将军帽向上提一下表示同意,以便晚上留门。放心,我老公不在家,更不会破坏你的家庭”。
这位排长收到纸条后,头有些发晕。彼此并不熟悉,为什么向我表白?是不是哪里产生了误会?这可是军民关系大忌。他马上找到连长,指导员汇报此事,寻找解决办法。
指导员看到纸条内容后:“二排长,你艳福不浅呐”。
二排长:“写纸条人是一位结婚不到两年的小媳妇,丈夫在外地上班,长得有几分姿色,平时喜欢打扮自己”。
“部队刚到这里,看到院子杂物堆放乱糟糟的,大家归拢整理,就连柴火也码得整整齐齐。南北炕中间走路的地面,用黄土夯实,表面镶嵌各种图案的河卵石做装饰,老乡看后赞不绝口”。
“这位小媳妇看后,认为很有创意。有一天她找到我,想按此方法把自家地面修整一下。都是邻居吗,就安排两个兵去她家帮忙,任务完成后我去看了一下。平时见面,处于礼貌打声招呼”。
连长问二排长:“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二排长回答:“请领导放心,我以党性做保证,绝不会越雷池半步”。
指导员接着说:“给你换个老百姓家住”。
排长讲:“这样不好,如果搬到另一家住,现在的房东容易产生误会,引起猜疑”。
“尤其是写纸条的事,要替她保密,一旦传到老百姓耳朵里,轻者伤人,重者会发生命案”。
由于没有对上暗号,彼此见面都很尴尬。排长本想给写纸条女士解释一下,但又不知从何处讲起。
有夫之妇给有妇之夫写纸条,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她这是在寻找刺激和所谓的新鲜感,已经冲破了道德规范。要知道当时社会还很封闭,只是改革开放前奏阶段。没想到农村还有这么胆大的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可惜用错了地方。
从表面上看送纸条很含蓄,实际上具有潜在的危险,甚至说是在玩火。好在我们这位排长理性战胜感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2025.3.30十堰
☆ 本文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