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华裔教授王晓峰的家被FBI特工破门而入。这场持续全天的搜查,像一记重锤砸在美籍华裔科学家的心头——特朗普时期的“中国行动计划”,果然死灰复燃了。
一、顶级学者的“间谍”嫌疑?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肤色?
王晓峰是谁?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全球顶尖学者,IEEE、ACM、AAAS三大会士,手握2300万美元科研项目,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然而,这样一位学术泰斗,却在一夜之间被FBI扣上“可疑”的帽子,甚至连学校官网都紧急删除他的资料。讽刺的是,他的研究项目仍在进行,秋季课程表上仍挂着他的名字——FBI的“突袭”究竟是证据确凿,还是借题发挥?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并非孤例。2021年,FBI就曾诬告多名华裔教授“为中国窃密”,最终因证据不足狼狈撤诉,连中国外交部都忍不住嘲讽其“公信力碎了一地”。而王晓峰的遭遇,不过是“中国行动计划”2.0版的开幕戏。
二、“中国行动计划”:一场政治操弄的猎巫游戏
2018年特朗普启动“中国行动计划”,要求全美司法部门每年至少起诉1-2起“中国间谍案”。结果呢?四年间无一例坐实,却让近百名华裔学者失业、入狱、家破人亡。陶丰案就是典型:他被指控10项重罪,调查两年多后因“证据不足”全被推翻,但事业早已毁于一旦2。
这套路数,和FBI突袭特朗普海湖庄园如出一辙——打着“国家安全”旗号,行政治打压之实。区别在于,特朗普有粉丝声援、律师护体,而华裔科学家们只能默默吞下“莫须有”的苦果。
三、寒蝉效应蔓延:美国正在逼走自己的大脑
FBI每搞一次突袭,就有更多科学家用脚投票。《自然》杂志调查显示,75%的在美科研人员正考虑离开美国。数学大师丘成桐直言:“华裔科学家除了回国别无选择。”这背后不仅是歧视,更是美国科研环境的全面溃败——当创新被政治绑架,当学术自由沦为党争工具,谁还敢安心搞研究?
反观中国,正掀起顶尖学者“归国潮”。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生物医药到航天工程,这些曾被美国视为“威胁”的领域,恰恰因海归科学家的加盟突飞猛进。FBI的搜查令,倒成了中国招贤纳士的“神助攻”。
四、结语:科学不需要FBI,世界容不下新“麦卡锡主义”
FBI的破门声,暴露了美国的焦虑:它既想靠华人智慧维持科技霸权,又患上了“被害妄想症”。但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最终只会反噬自身——当硅谷的华裔工程师开始批量回国,当美国大学的实验室日渐冷清,所谓的“国家安全”还剩几分底气?
结语
历史的教训早已写明:麦卡锡主义搞不垮对手,只会搞垮自己。今天,若美国继续把实验室变成审讯室,把科学家当作假想敌,那么跌落神坛的绝不会是中国,而是那个曾经包容、自信的“灯塔国”。
#FBI突袭搜查知名华裔教授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