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战的紧要关头,美国心态“崩”了
特朗普上台不足百日,美国针对华裔科学家的“猎巫”行动,就又悄悄地死灰复燃了。
这一次,首当其冲倒霉的,是在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王晓峰。
这件事为什么闹得这么大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王晓峰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学术地位非常高。在计算机安全这个细分领域,他直接就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学者。他身上有很多光环,比如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成员、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国际计算机协会安全专业委员会前主席,等等等等,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能砸死一片人。但即使是这样一个知名学者,也逃不脱FBI和国土安全部的魔爪。
第二,这次特朗普政府闹出来的动静太大了。根据目前的报道来看,王晓峰遭遇的,完全就是“抄家”式的调查。不光是他,他的妻子也被一并调查。而国土安全部的人直接在王晓峰的住宅里“搜索”了一整天。
第三,王晓峰本身不是中国学者,他是实打实的美籍华裔。美国国土安全部跑去对他搞抄家式的调查,本身就是在对外释放一个信号——别管你国籍是不是美国人,只要你长了一张华人的面孔,在他们眼中,你就是要被紧盯的危险分子。
当然,有人也要问,说特朗普这次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总不可能是在瞎胡闹吧?万一真的是王晓峰有问题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也针对华裔科学家搞过类似的猎巫行动,叫“中国行动计划”。简单来说,就是特朗普政府会给FBI和国土安全部这些部门定指标,要求他们每年必须在学术界抓出来几个“中国间谍”。
这项计划启动的时候,第一个被盯上的“倒霉蛋”,是堪萨斯大学任教的工程学学者陶丰。被FBI“抄家”之后,陶丰一度面临10项重罪指控。
结果呢?结果一项指控都没有成立。但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陶丰的研究事业彻底完了,还为了打官司欠了一屁股债。现在他正在起诉堪萨斯大学,要求大学为配合FBI的“猎巫”行动给自己一个说法。
有陶丰这么个现成例子在前,再遇见类似的事,不去怀疑FBI,反而硬说王晓峰“有问题”,多少有点强词夺理了。
不客气地说,特朗普这次出手,还闹得这么大,目的就是要制造“寒蝉效应”,对美国的华裔学者“极限施压”,或者说,要把华裔学者在美国学界整体边缘化。
如今的美国,在中美科技战中屡屡折戟沉沙,已经失掉了正面和中国人较量的“自信力”,所以,他们开始刀口向内,把目标放到了国内的华裔身上——对付不了中国人,我还对付不了你们吗?
特朗普针对中国人的科技战,以及针对华裔的“猎巫”行动,总体上来看,都反映了如今的美国保守派在看待“白人以外的世界”时一种扭曲又阴暗的心理。在中美科技战的紧要关头,美国心态“崩”成这样,无疑也是给中国送了一份大礼。
美国尽可以放手“猎巫”,而中国,会敞开怀抱欢迎一切有志于投身科研的、有实力的人才。这就叫“西方不亮东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