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卫生院买感冒药,遇到一小学同学的姐姐带着父亲来验血,打过招呼,她便问,你家小娃每天玩多久的手机啊。
我说,每周星期六玩一次,一次个多小时吧,怎么啦?
她笑了笑说,难怪,我崽那天一起来,就说碰到你儿子了。
我奇怪,他们怎么加上的呢?
她说,大概是去年你们到我家玩的时候吧。
同在一村,我们很熟,她比我大两届,我和她妹妹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大学也是同城,经常一起玩。
然而,我很清楚地知道,自从她进了省会体制内,而她妹妹在深圳安了家后,我们的孩子这一代,就已经注定了很难再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每当他们过年过节偶尔回来的时候,我们便会约着见一见。一是开始步入中年的老同学叙叙旧,二是也让孩子们互相认一认。
有趣提,我女儿跟我同学的两个女儿,虽然从小也见过几次面,但因为没有自己的网络帐号,她们并未建立起什么联系。倒是相差了几岁的男娃们,却因为共同的爱好,而在游戏里当起了兄弟。
我对她说,这样其实也挺好的啊……
回家后,我问起小娃,你是不是跟谁谁谁一起打游戏啊?
他说是啊,去年到他们家,我们还一起打了呢。
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这玩意儿,被现在很多父母视为洪水猛兽,直欲关掉而后快。实际上,他们大概已经不记得了,当年自己喜欢看武侠小说时,也是被父母追着打的呀——但,他们绝不会因此而放弃那些比教科书有味得多的故事,只不过怕打怕骂而开始玩起了老鼠骗猫的游戏而已。
然则,武侠小说毕竟是书,它不是无穷无尽的,金庸、古龙、温瑞安……哪怕加上全庸、金庸新……也是看得完的。它如死物,除非你想看,绝不会主动想尽各种办法引诱你,想掏空你的钱包!
而网络游戏,吃掉时间与金钱,简直是个无底洞。尽管这些年,因为监管、家长的反对,平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但似乎要破除这种限制,也并不需要高深的技术。
因此,想要不让孩子沉迷游戏,靠平台的防沉迷机制是没用的,更主要的还得是父母自己要把责任担起来。
可问题是,孩子还小,在身边的时候,可以控制得住,一旦他们到了初中、高中呢……老师能管得那么宽吗?
一表姐跟我说,她儿子才上初一的时候成绩还不错,现在退了几百分——最终找到的原因是,他们能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带得起游戏的手机……
所以,尽管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小娃们的社交软件,可当他们变成自控能力极差的大娃时,父母却真得忧心忡忡啊。
每想到这层,我就如此安慰自己,这社会总要有人种田、打螺丝、清垃圾……如果没有能力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就都要看孩子自己的造化咯。
作完此文,正在检查时,只见微信在闪着,打开一看,大娃老师转了篇推文——
致家长的一封信:拒绝沉迷手机,回归多彩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