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3月31日讯(记者 汤萌)她,以“黄金4.5小时”为生命刻度,带领团队构筑起脑血管病救治的“高速通道”;以学科建设为发展基石,锻造出神经内科领域的“精锐之师”;更以仁心仁术为底色,书写着新时代医者的使命担当。她,就是烟台业达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李静。

  每天早晨,李静主任都会走进病房和每一位患者打招呼,亲切地询问他们的身体感受和睡眠饮食情况,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她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的脸上挂着微笑,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瞬间照亮病房的每一个角落。李静常说,医患关系的和谐建立在信任和理解之上,因此她总是耐心倾听,细致入微,让患者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争分夺秒,搭建卒中救治“高速通道”

  “脑卒中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生死竞速。”作为黄渤海新区神经内科质控中心的主任,急性脑卒中的救治工作是李静近几年倾注心血的重要工作。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和神经内科全体医师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医院脑卒中急性期的静脉溶栓均纳入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可以先诊疗、后付费,同时检验、检查、救治均可在绿色通道得到优先完成,静脉溶栓均在急诊室内一站式完成,在影像科的大力支持下科室也开展了脑梗死患者的急诊一站式CT+CTA+CTP,以及急诊磁共振的检查,有大血管狭窄的患者可同时启动急诊取栓治疗。

  70多岁从南京来烟旅游的王大爷突发急性脑梗,右侧肢体完全瘫痪、失语,家属面对突发状况手足无措。李静带领团队迅速启动绿色通道,通过精准评估,迅速判断并成功实施取栓手术。出院时,患者已能独立行走,语言功能完全恢复。“当时我们什么都不懂,是李主任的专业判断给了我们信心。”患者家属至今感念。



  医者仁心,科技与人文双重守护

  10年来,李静始终坚持科主任大查房制,在她看来,每一次查房都是对病情的一次全面梳理,也是对治疗方案的一次及时调整。面对病情复杂、危重的患者,她倾注了更多的精力,认真询问病史,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诊断和治疗的线索。她耐心地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求和担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和家属能够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正是这份坚持和严谨,让无数患者得以康复,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

  “医疗技术的突破,最终要转化为患者的获得感。”李静表示,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因为就诊不及时、对脑卒中的识别不及时留下了身体的残障。为了提高居民对脑卒中的认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静还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义诊、科普讲座等活动,宣传脑卒中的预防和急救知识。



  这种人文关怀与技术创新并重的理念,贯穿科室发展的始终。面对人工智能掀起的医疗革命,她的思考颇具深意:“科技能分析十万份影像,但无法替代医患紧握的双手;数据能预测疾病风险,但难以计量生命的尊严。”她始终坚信——科技是延伸医者能力的羽翼,而仁心才是医疗永恒的灵魂。

  强基固本,打造神经内科“精锐之师”

  “学科发展既要‘顶天’对接前沿,更要‘立地’服务百姓。” 作为学科带头人李静深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推动科室发展,她为科室做了长远谋划。近几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科室每年都会选派优秀青年医师到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301医院等国家重点医院进修、学习。科室每周还会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和指南学习分享,也会组织科室大夫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会议,通过进修、学习,让年轻医师迅速成长。经过几年的努力,神经内科各个亚专科实力逐渐显现,目前已经设立了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眩晕等专病门诊,达到专病专治、精准诊治。科室副主任钱文军带领的介入团队积极进取,近几年陆续开展了颅内外支架植入术、脑动脉慢闭再通手术以及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手术,目前已经成功完成多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栓塞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在科研方面,她带领神经内科积极参与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的多项科研、课题,通过参与国家级医院的科研课题一方面可以提高临床大夫的科研思维,同时可以将新的治疗手段、治疗药物应用到临床,更好地服务患者。

  深耕结出硕果。经过多年的发展,她带领下的神经内二科不仅加入了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山东省卒中专科联盟理事单位,也是烟台市临床重点专科,并成为了烟台市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地图医院。

  从急诊科的争分夺秒到诊室里的谆谆叮嘱,从青年医师的培养到国家级课题的攻坚,李静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她的带领下,这支神经内科团队正以技术创新为刃,以人文关怀为盾,在守护百姓脑健康的征程上砥砺前行,为“健康中国”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