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酉阳宜居乡建田村茶园里涌动着蓬勃生机。走进山野间,三五成群的茶农挎着竹篓,穿梭在一行行茶林中,指尖翻飞忙着采撷茶树上最嫩绿的一片芽。
“咱这平均海拔800米,孕育出来的茶叶自明清就是‘贡茶’,依托‘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宜居茶的市场影响力和发展前景一年更比一年好。”说这话时,建田村的某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冉金成自豪不已。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酉阳立足生态资源、海拔优势,用好海拔800米“生态引擎”,擦亮“高山生态有机”金名片,倾力打造全县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撑,让“海拔经济”赋予山区全新生命力,宜居茶的“含金量”不断攀升,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年产值高达2.6亿元。
好生态孕育好茶叶
酉阳地处武陵山腹地,同时处于神秘的北纬28°黄金线,森林覆盖率达64.1%,年平均气温15.2℃。独特的地形和气候不仅孕育了好茶,也造就了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
据《酉阳直隶州志》和《酉阳县志》记载,宜居茶源于唐朝,在明、清土司统治时期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所以宜居茶又有“宜居贡茶”的美誉。
美誉的背后,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四围山水宜居,半幅田园如画。”宜居乡位于酉阳腹心,平均海拔800多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整乡形似一片茶叶,宜居河贯穿全境,似为叶柄,大小支流蜿蜒其中,似为叶脉。四季云雾缭绕,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PH值在5-6之间,适宜茶树生长。
“宜居茶以川小叶为主,间有龙井、福鼎小白茶等10余种茶树品种。”冉金成介绍,宜居乡自唐朝开始种茶,历朝历代的茶农不断对枯死、老化的茶树进行补植、更替,以致同一片茶园里栽种着多种茶树。而茶农采茶时,均是10余种茶叶混采,炒茶时也是混在一起炒制,所以形成茶叶的天然拼配。
天然拼配的宜居茶属绿茶的一种,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宜居清明茶,俗称“宜居毛尖”(主要指清明节前采摘的宜居芽头茶和一芽一叶茶)。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试制的“宜居毛尖”系列被四川茶叶协会评定为优质产品,1998年还斩获“国家茶叶食品展览金奖”。
“生态优势是我们的基础和本底,也是举全乡之力发展宜居茶产业的底气所在。”宜居乡党委书记白健龙表示,目前全乡现有茶叶基地面积2.3万亩,种茶农户5100余户,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抢抓机遇谋发展
采茶、炒茶、卖茶……每年清明前后,是宜居乡最为繁忙的时节。而总人口不到2.1万的宜居乡,出入人流量累计达到近30万人次。
庞大的人流量背后,是全乡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全乡9个行政村全都产茶,95%村民的生计与茶叶密不可分。”白健龙坦言,“酒香也怕巷子深”,多年来宜居茶虽然作为县域及周边的知名品牌享有美誉,却有在全国范围内品牌知名度不高、全国市场竞争力较弱等困境需要突破,直至“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横空出世,为宜居茶勇闯国内、国际市场带来新契机。
找准山的价值,用好绿的优势。2023年3月21日,由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联合主办的“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发布会上,该品牌隆重推出以茶、米、油、蜜、青蒿、酵素为主导的公用品牌的主推产品,掀开酉阳品牌强农、质量兴农,加快推动农业系统性重塑的崭新篇章。
积极争取“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加快建设“酉阳800”直供基地、频频亮相国内国际大型展会……2年多来,宜居乡抢抓品牌赋能机遇,坚持协会联手、校地联合、区域联动,积极引入和培育优良品种,建立完善茶产品“溯源链”,茶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宜居茶产业的发展势头,冉金成感受最深。白天采茶、收茶,晚上炒茶、制茶,这段时间,他和全乡的茶农一样,整日都与茶叶打交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家的茶叶获得俄罗斯、尼日利亚、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订单,总价值300余万元。
冉金成坦言,今年首次获得国外订单,与地方政府持续加强质量管控、品牌打造密不可分,同时也预示着宜居茶正逐渐从分散的地方特产,朝代表武陵山地区优质生态农产品大步迈进。
农文旅融合激活力
万人登茶山、万人采茶、手工炒茶展示、现场品茶、茶叶展销……去年3月20日,在“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即将一周年之际,一场以“助力高速通道经济 酉阳800宜居贡茶谱写新华章”为主题的春茶采摘节文旅活动在宜居乡宜居村拉开序幕,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采茶的乐趣,感受宜居茶传统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历年来,宜居乡始终把茶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把确立品牌建设和规模化生产作为宜居茶叶产业的两大核心元素进行打造。”白健龙介绍,今年将持续举办“酉阳800”宜居贡茶文旅季暨农特产品展销活动,旨在持续打好“生态、文旅、乡村”三张牌,助推宜居茶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不断提升“酉阳800”宜居贡茶知名度和美誉度。
事实上,近2年来宜居乡聚焦建成以宜居茶产业为核心的“农文旅”4A级景区这一目标,突出标准化、景观化、人文化,围绕茶文化、非遗做文章,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为宜居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宜居乡产茶130余吨,销售收入达2.6亿元,茶农人均收入超万元。
最近几天,白健龙和同事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4月1日开幕的“酉阳800”宜居贡茶文旅季活动。站在推动宜居茶产业发展的又一关键节点,他和同事们今年的奋斗方向进一步聚焦:久久为功做好茶文章,让茶农因茶致富,让乡村因茶振兴。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崔璨 通讯员 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