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3月31日,香港《南华早报》发布了对美籍华裔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的采访文章。丘成桐表示,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学术环境不断改善,中国的教育水平正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也愿意留在中国,如今中国已准备好培养自己的顶尖数学家。
丘成桐说,尽管中国的数学实力正迅速提高,中国依然在这一领域落后于美国,“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因为美国从外国人才中受益匪浅。例如,哈佛大学有来自中国、德国和许多其他国家人才,它在数学方面的领导地位主要建立在移民基础上。”
他表示,近两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在积极吸引全球人才,但随着美国对中国科学家的排挤愈演愈烈,这一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更多中国研究人员愿意回国,为数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过去,中国年轻人认为在美国学习是唯一的成功途径,返回中国通常被视为失败。现在,人们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丘成桐说,“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赞成留在中国,中国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数学家。虽然一些最优秀的人才还是更倾向于留在美国,政治压力正使得情况发生变化。”
在丘成桐看来,这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薪资和福利来吸引顶尖数学家。中国还在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例如在过去十年中,清华大学通过政府支持和招聘顶尖人才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数学社区,使年轻数学家不出国门就可以茁壮成长。”
丘成桐说:“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的数学转折点,都是它开始培养自己的顶尖研究人员的时候。美国连续几十年派学生到欧洲留学后,在1915年至1930年间达到了这一阶段。中国现在处于可以提供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阶段,下一步是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够领导数学研究的优秀博士。”
他认为,在中国建立强大的研究生计划后,中国本土数学家将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会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2024年7月,丘成桐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闭幕式上致辞 视觉中国
美国共和党人正在推动一项立法,妄图全面禁止中国公民获得美国留学签证。对于美国政客这一举措,丘成桐认为,该法案将给中美两国带来问题,“这将在短期内伤害中国,因为中国仍在一些技术领域追赶美国。而且,我们也需要派学生在美国接受良好的培训。”
但他指出,美国需要大量外来人才,从长远来看,共和党人的法案将削弱美国的工业实力。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独立发展,相关法案只会让更多顶级人才留在中国。
近日,丘成桐率领中国数学界向国际数学联盟发出倡议,申请在中国主办203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这是国际数学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曾在中国北京举办。
丘成桐告诉《南华早报》,中国数学家非常重视国际数学家大会,学者们将在大会上分享过去四年里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中国再次主办大会,“将给我们的年轻学生和学者带来很大的能量和动力。这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们正在发展,我们有发展更多的巨大潜力。”
此外,丘成桐还谈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数学研究的影响。他认为,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但AI还没有带来概念上的突破,“AI可以帮助数学家研究模式和处理大量文献,但它不会创造新的基本概念。”
他评论称,现在的AI依然依赖已有的知识,无法预测像相对论这样的突破性发现,虽然AI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巨大的价值,它并不能取代对人工驱动的数学研究的需求。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终身教授。他27岁攻克世界微分几何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加冕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界的发展。2022年4月,清华大学宣布,丘成桐从哈佛大学退休,全职受聘任教清华大学。除了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求真书院院长,他还担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丘成桐对《南华早报》表示,数学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加广泛,“物理学旨在以具体的方式理解自然,数学则试图揭示一切事物背后的规律——无论是自然,金融,还是人类的互动。”
他指出,数学早已从简单的几何形状发展到高度抽象的结构,但这些抽象的概念往往可以带来具体的突破,“数学的驱动力在于寻找模式和逻辑结构,这使其成为了一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不断发展的学科。它的影响超越了科学,影响着哲学并重塑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