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顶尖学者,王晓峰教授在安全四大顶级会议发表论文数量高居世界首位。他主导的2300万美元科研项目曾让印第安纳大学卢迪学院跻身全球网络安全研究前沿。然而在3月28日这天,这位55岁的IEEE会士却沦为FBI的搜查对象。

据印第安纳学生日报》(IDS)报道,FBI特工一大早就包围王晓峰教授位于卢明顿的住宅,将里面搜了个底朝天,持续时间更是接近一整天。FBI发言人对于为何搜查王晓峰教授住宅讳莫如深,一直强调他们的行动已获得法院授权。



这种"有罪推定"的操作模式令人想起六年前的陶丰案。当时堪萨斯大学教授陶丰因未披露与中国高校的兼职关系遭起诉,尽管最终所有指控被推翻,但这位气候学家已失去教职和科研团队。

如今王晓峰案再现相似剧本:校方迅速切割、资料神秘消失、调查细节成谜,这种系统性打压正在形成标准化流程。

特朗普政府2018年推出的"中国行动计划",本质是套着司法外衣的政治工具。特朗普还特意下达指令,要求94个司法区每年需提交至少两起涉华诉讼,这一过程中催生了大量冤假错案。

田纳西大学胡安明教授被指控为"间谍"后,联邦检察官当庭承认"无法证明其知晓文件涉密";MIT陈刚院士因未披露中国银行账户遭调查,最终证明所谓"证据"不过是学术交流邮件。

这些案例揭示出固定套路:先以"未披露在华合作"启动调查,再用媒体曝光摧毁学者声誉,最后以"程序合规"为由撤诉。



据《南华早报》统计,该计划启动后,87%的涉案华裔学者被撤案,但其中62%因此失去教职,34%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这种"司法恐怖主义"造成的寒蝉效应,使得美国高校近五年华裔教授申请量暴跌41%。

而现在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特别是他对中国大幅增加关税效果大减的情况下,"中国行动计划"这套机制正在借尸还魂。3月27日《自然》杂志的民调显示,75%在美科研人员考虑离境,这个数字在特朗普首任期间仅为23%。

顶级数学家丘成桐的出走更具象征意义:他的几何分析中心从哈佛迁至清华后,直接带动中国数学界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量激增300%。这种人才逆流正在动摇美国的科技霸权根基。



那么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特朗普为何疯狂打压华裔科学家或学者。

简单的来说,是美国这个守成大国对新兴挑战者的战略焦虑。最近几年中国在5G、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开始反超,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高层虽然喊出重振科技的口号,奈何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只能使用非常方法,比如利用司法手段替代科技竞争。

从搜查王晓峰教授住宅可以看到美国政府对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忧虑,和满满的急迫感。

据了解,美国基础科研经费占比从2000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2%,同期中国从5%跃升至24%。当硅谷巨头沉迷于元宇宙概念时,深圳的工程师正在攻克EUV光刻机技术。



其次是对人才虹吸效应的失控。过去十年中国"海归"学者年均增长19%,仅2023年就有1400名顶尖科学家全职回国,这种趋势动摇了美国"收割全球智力"的传统优势。

更深层的是意识形态偏执。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坦言,将科研交流等同于技术转移的冷战思维,已导致美国错失区块链、光伏等领域的合作机遇。就像当年"排华法案"赶走的铁路华工后来成为加州经济支柱,如今对华裔学者的清洗正在重演历史性错误。

原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