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美国近些年的总统中,克林顿算是口碑不错的一位。在他执政期间,美国有了一段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时期,民众安居乐业。

同时,他还非常积极地倡导“控枪”行为,打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在每一次竞选中,他总是可以轻松击败对手。如果不是那次著名的桃色事件,克林顿的执政简直是完美。

克林顿执政时期的中美关系,也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紧密的阶段,尤其是在他的第二任期。

那时的克林顿,已经开始意识到,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亚洲地区和平的积极影响。所以,克林顿和中国交往时,少了一分傲慢的姿态,算是比较平易近人的。



然而,就在最近,已经退休多年的克林顿,又开始频繁出现在了媒体之上。他就俄乌冲突和中美关系,都发表了自己的新观点。在谈到俄乌冲突时,克林顿表示,自己十几年前就预见到俄罗斯会对乌克兰采取行动。而现在,他已经对当时的决策感到后悔。而在提及中国时,克林顿似乎也表现出了一丝遗憾,话里话外,似乎是认为,当年支持中国加入WTO,是培养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那么,克林顿在任期内,对乌克兰作出了什么决策?现在的后悔究竟指的是什么?而中国目前的发展,是否真的是因为加入WTO呢?

我们先来说说俄罗斯和乌克兰



克林顿的这次谈话,是在2023年4月。当时,克林顿接受了一家爱尔兰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克林顿对乌克兰目前的困境表示关切,并表示自己很后悔当年同意乌克兰销毁核武器。他认为如果乌克兰现在有核,这场与俄罗斯的冲突就不会发生。

这句话,很快被美国的官方新闻媒体所引用,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国际网友纷纷吐槽,认为这与美国政府鼓励公民“持枪以降低犯罪率”的主张相似,都是走的“以暴制暴”的路数。同时他们还认为,是否有核武器,和是否会发生战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实,克林顿与乌克兰销毁核武器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所说的话,可以被视作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辩解,也可以视为迎合如今美国社会舆论的一次解释,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如果美国放任乌克兰留下核武器,那么如今的世界,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扩大其在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以“经济援助”为名,与前苏联的多个加盟国,分别建立了外交或合作关系,甚至形成军事同盟关系。这种行为,在后世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北约东扩”。

美国的这一行动,引起了俄罗斯的担忧,双方在高加索、中亚、波罗的海至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等地区,展开了多次暗中的较量。对俄罗斯而言,乌克兰是其面向西方的战略缓冲区;对美国而言,乌克兰是通过削弱俄罗斯的关键砝码。



当时的乌克兰,仍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领导人克拉夫丘克深知自己在美俄两国眼中的重要性,因此将两国同时视为“战略伙伴”,试图在两个大国之间走钢丝。而同时,乌克兰政坛也长期分为亲俄和亲美两派,双方各自掌控相应的地理区域。但是,由于乌克兰与俄罗斯有共同的历史,以及相近的宗教和语言,所以在那个时期,乌克兰的政治态度,是更倾向于俄罗斯的。

乌克兰的政治倾向,让美国非常担心。当时的乌克兰,拥有大量前苏联留下的先进武器,更有庞大的核武器库。其综合军事实力,在全球排名第三。如果让一个如此强大的乌克兰和俄罗斯联手,那么对西方国家来说,苏联解体的意义就不大了。

克林顿上台前,上一任总统小布什,已经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进行了博弈,两国对销毁乌克兰核武器都抱支持态度。他们都愿意付出经济代价,以换取乌克兰销毁核武器。他们认为,除了五个常任理事国可以合法拥有核武器外,其他国家最好都不要拥核。



于是,在美俄的共同影响下,乌克兰在1992年同意销毁核武器,不过还没有正式签署协议。克林顿在成为美国总统后,继续推动相应工作,希望促成乌克兰签署协议。

1994年初,克林顿按照外交计划飞往莫斯科,准备与叶利钦举行会谈。在旅途中间,他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短暂停留。他和乌克兰领导人进行了会谈,表示要加强双边关系。但实际上,他的目的是再次确认乌克兰销毁核武器的决心。

1月14日,美俄乌三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乌克兰销毁核武器的声明和协议。为了确保乌克兰顺利销毁核武器,克林顿支持俄罗斯的决定,将乌克兰的核弹头运往俄罗斯处理,并承诺会援助1.75亿美元,以帮助乌克兰拆除核弹。



1995年,克林顿再访乌克兰,承诺将协助该国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并助力其融入国际社会。美国随后追加了将近1.8亿美元的援助资金,以支持乌克兰进一步废除核武器。同时,美国还拿了10亿美元,用于乌克兰的经济脱困。到了1996年,乌克兰彻底销毁了境内的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并在2001年,销毁了最后一个地下导弹库。自此之后,乌克兰彻底失去了核军事力量。

对于乌克兰来说,失去核力量,相当于失去了与西方和俄罗斯谈判的筹码,从此不管是外交还是经济,都成了弱势的一方。他们的国有资产被财阀垄断,文化上也深受美国的影响。而紧接着的,就是在西方“俄罗斯威胁论”的渲染下,乌克兰越来越害怕俄罗斯,和北约越靠越近,最终成为了西方遏制俄罗斯的棋子。

乌克兰的核武器销毁工作,从1992年一直进行到2001年,可以说贯穿了克林顿总统的两个任期。这件事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显然是有利的。试想,如果乌克兰继续拥核,就会具备强大的威慑力,美国想要完成渗透,不会像后来那么容易。况且对世界来说,拥核国家少一个就是一分安全。所以不管怎么说,克林顿当年的选择,都不能说错。

而之所以如今的克林顿,之所以会说出“后悔”这个词,其实是现在的舆论逼迫所致。如今的西方媒体,为了将这场自己逼出来的战争戴上一顶“正义”的帽子,必须想方设法来支持乌克兰。那么自然,任何削弱乌克兰力量的行为,都会被视为“非正义”。如果克林顿不就这个问题表态,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看出,如今西方媒体在所谓“新闻自由”大标题下的虚伪。

除了对推动乌克兰销毁核武器表示“后悔”之外,克林顿还在受访时,还表示了对当年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种“遗憾”。虽然他用词较为谨慎,但是言下之意,就是对这件事也后悔了。

实际上,中国加入WTO,确实是经过克林顿点头的,但同时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的结果。而之所以克林顿能够同意,也并非他对中国如何友好,而是我们放弃了许多利益,最终因为达到了美国人的“要求”而取得进展的。

中国从1986年开始与美国进行复关谈判,但是其过程极为艰苦,因为美国始终在阻挠。他们提出了一些条件,其目的就在于,让中国在能源、保险、农业、知识产权、关税、银行业以及资源开采等关键领域,全面向西方资本开放。这也就意味着,美国要以WTO为筹码,换取中国的经济和意识形态主权。



此前,中美之间,已经就“入世”的问题,进行了艰苦的25轮谈判。其中,还夹杂了美国单方面撕毁初步协议、美空军轰炸中国大使馆等种种让人不快的事件。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一度被气得结束了谈判。有人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远比改革开放更有难度。而其间种种的障碍,背后都有克林顿的影子。所以说,其实克林顿对中国“入世”起到的作用,其消极方面的,比积极方面的还要多。

在面对他们的七个条件时,朱镕基总理答应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并未全盘接受。朱总理表示,中国已经表现出了诚意,美国人也应该作出让步。最终,克林顿可能是为了给自己深陷丑闻的任期找一个光鲜的收场,同意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的“入世”,确实给自己迎来了一个黄金的发展机会,并且开启了中国经济2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不仅成功带领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世界的榜样。世贸组织曾评价说:中国是成员国中,开放程度最高、最遵守规则、发展速度最快、最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之一。而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也证明了世贸组织的评价是准确的。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美国成为了最大受益国家,没有之一。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获利,比中国自己还要丰厚。美国的消费者,因为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和优质服务而受益,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美国家庭因中国商品的流入,节省了约1500美元的开支。95%的美国农民,因与中国的合作,最终大幅获利。而中国引进美国的高新商品,还为美国创造了超过25万个就业岗位。甚至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因为中国的稳定而最终挺过来的。所以说,美国人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最直接的受益者,这一点至今仍然没有改变。所以不管怎么看,当年克林顿的决策都没有错。

那么,如今的克林顿,为何会突然改口呢?这其中,恐怕也有媒体压力的存在。就在2021年,美国还对中国“入世”高唱赞歌。但是短短两三年之后,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的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作了对手,视作了自己种种社会问题的纾解渠道。抹黑中国的新闻、谣言大行其道,而谁敢说中国的好处,则会被认为“异端”。至于克林顿,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不敢说什么好话。他表示对中国“入世”后悔,成了一个“政治正确”的必然选择。



在中美两国近五十年的互动历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美国的前任政要们,包括总统、国务卿、外交部长以及国际事务专家,在卸任后的言论和认识,往往和他们在台上时大相径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善变,而是因为美国善变的国家性格。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既可以捧起来一个国家,也可以去打压一个国家,而且手段可以同样极端。这种空口白牙的能力,世界上还真是无人能出其右。

参考资料:

邵镔《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与美国国内政治研究》

俱孟军《乌克兰走向无核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