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宴请群仙的 “蟠桃盛会”,作为西王母神话的原始发源地,泰山王母池每年都在三月初三会举办王母池庙会,游客云集,供奉寿桃、水果等祭品,祈求平安健康、子嗣兴旺,池内千年流苏树在三月盛开,花白似雪,成为活动期间的一大景观。
泰山王母池庙会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与西王母传说密切相关,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汉代至唐代:信仰雏形
王母池古称 “群玉庵”,汉代已有建筑雏形。三国时期曹植《仙人篇》中 “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 的诗句,佐证其作为西王母信仰载体的早期存在。唐代李白亦有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 的吟咏,可见唐代时王母池已成为泰山重要的王母娘娘活动场所。此时庙会尚未形成固定规模。
宋元时期:庙会成型
宋代皇佑年间(1049-1054),道教女炼师唐归蒙率女弟子驻锡王母池,使这里成为泰山道教唯一的坤道院。据《泰安县志》记载,当时女道士们在瑶池(王母池)畔修行,吸引大量香客,形成 “群玉庵” 的美誉。宋元时期,王母池扩建了观澜亭、药王殿等建筑,蟠桃会的民俗活动开始与道教仪式结合,逐渐形成以祈福、祝寿为主题的庙会雏形。
明清时期:建筑完善
明清时期,王母池建筑群进一步完善,形成三进院落格局,现存王母殿、七真殿等多为清代风格,现存建筑上的“王母池”牌匾为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题写。此时,农历三月初三蟠桃会与七月十八西王母诞辰的区分更加明确,三月三逐渐成为民间信众登山祈福、敬香许愿的固定节日,香客们通过供奉寿桃、流苏花观赏等活动表达对健康、子嗣的祈愿,庙会规模扩大并形成稳定传统。
近现代:保护复兴
1959 年,泰山王母池进行大规模修缮,保存了清代建筑风貌。1993 年,王母池被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恢复宗教功能。近年来,随着泰山文化旅游的发展,三月三蟠桃会成为泰安市重要的民俗活动,结合传统法事、非遗展示等内容,吸引海内外信众参与。
王母池庙会承载着西王母信仰的千年传承,融合了民间习俗与自然景观,体现了泰山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