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协议草案》诞生于 2022 年 3 月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在土耳其的斡旋下,俄乌双方在伊斯坦布尔举行多轮谈判,并于 3 月 29 日初步达成一份涉及停火、安全保障及战后安排的协议草案。该草案被俄方称为 "俄乌最接近成功的谈判成果"。然而,随着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访问基辅并传达西方国家的立场 "继续战斗" 的立场,乌方最终放弃签署协议,谈判进程中断。



美国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在 2025 年 2 月 23 日称:2022 年起草的《伊斯坦布尔协议草案》是俄乌未来谈判的 "指引"。俄罗斯在协议草案中的诉求是在战争头两个月提出的,当时俄军正推进至基辅及乌克兰东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早于乌军成功发动反攻收复哈尔科夫和赫尔松大片领土之前。


当前形势是乌军已收复 2022 年以来被俄军控制区域的 50%,并基本使俄军长达一年的攻势陷入停滞。《伊斯坦布尔协议草案》放弃乌克兰国家主权,禁止乌克兰或任何其他国家维持足以威慑或防御未来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武装力量,还明确排除了特朗普政府官员认定的美国可接受和平协议的多项要素。


该协议草案从未完成,公开版本包含俄罗斯诉求与乌克兰反提案。以下条款反映俄罗斯诉求:


1、俄罗斯应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常任理事国共同成为乌克兰的中立安全 "担保国",延续明斯克进程将俄罗斯视为非交战国的前提。
2、未经中俄同意,乌克兰不得邀请伙伴部队在其领土、领空、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进行军事演习。中俄通过成为乌克兰安全保障方并赋予联合国安理会采取 "必要措施恢复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的权力,获得对乌克兰未来武装冲突应对机制的否决权。中俄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借此条件使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阻止对未来危机应对机制的反应。
3、乌克兰需修改宪法,将俄语与乌克兰语并列为官方语言,并修改包括相关国内法律调整在内的多项国内法律。
4、乌克兰需解除 2014 年以来对俄实施的所有相关措施,并撤回在相关国际司法机构对俄罗斯相关指控的指控。
5、乌克兰需修改宪法,删除加入军事联盟的条款,增加禁止加入军事联盟、缔结军事协议或在乌境内部署外国军事人员、教官或武器系统的中立条款。
6、乌克兰需几乎完全解除武装,承诺永不维持足以自卫的军队。草案对乌军规模实施以下具体限制:



俄罗斯总统多次强调草案 "仍有效",认为其可作为当前谈判的基础,并指责乌方在西方压力下背弃承诺。俄方核心诉求是乌克兰中立化及承认当前控制区域现状,但对协议中 "担保国需一致同意对乌援助" 的条款提出异议,要求改为 "俄罗斯拥有否决权"。


泽连斯基政府未公开承认草案内容,且后续谈判中修改条款(如删除克里米亚半岛排除在安全保障外、放宽军事演习条件),被俄方批评为 "背离原立场"。美西方则被俄指责为拖延谈判的幕后推手。



尽管协议未生效,但其框架仍被俄视为解决冲突的 “最大公约数"。俄罗斯总统试图以 "中立地位" 模式(中立换取安全保障)长期固化乌克兰中立地位,同时保留对乌东的实际控制。乌克兰在当前战场僵局下,乌军反攻能力受限,加入军事联盟希望渺茫,部分分析认为接受 "中立地位" 或成无奈选择。


有观点则认为,协议若重启,可能通过模糊领土主权(如 "高度自治" 或 "共同主权")暂时缓和冲突,但执行难度极高,尤其西方能否兑现安全承诺存疑。


截至 2025 年 3 月,俄乌双方仍以伊斯坦布尔草案为博弈焦点。俄方持续强调草案有效性,并以此为条件拒绝参与乌方发起的 "和平对话"。美欧则通过强化相关措施施压俄让步,但内部对是否支持 "现状停火" 存在分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