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场总监,深耕母婴行业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时和13岁的儿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儿和教育的路上,咱们一起切磋吧~
AI人工智能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普通人身边。
北京的家长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说了,从今年秋天开始,中小学都要新增一门叫“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课。
这里不过多赘述什么是通识教育,一句话概括大概就是:
以往作为工具属性的技能也许都会被AI替代,甚至做的要比人更好。未来的人才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利用AI这个工具,结合各行各业去搞革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以我身边的互联网为例,如果说以前研发岗负责写代码(码农),现在只需要在AI产品上输入指令,就能提供给你想要的全部代码。
在这种“技术革命”面前,代码怎么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写什么?你希望运行一个什么样的程序?能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收益?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要和大家聊聊怎么让孩子接触人工智能,这种看上去遥远且抽象的问题,相反是我在了解“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分享一下,我们每天都逃不过的“辅导作业”的底层逻辑。
学霸不是死记硬背出来的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学5年级时,我的发小邻居在数学课上一直逼问数学老师关于分数的除法问题,直到认为他是在扰乱课堂,让他去外面罚站结束。
类似于:
3/4 ÷ 2/5的计算公式为什么是 3/4 × 5/2
当我们所有人都在死记硬背这个公式法则的时候,他却在和老师死磕:为什么要把被除数的分子分母倒过来变乘法?
小时候的我和其他大部分人都完全不能理解,老师也只把他的问题当做 “钻牛角尖” 。
很多年过去,当我在工作中面对的大量数据,并且要从中找到问题所在和业务增长点时,脑海中就突然回忆起他和老师叫板的画面,感叹到:
原来从小学的时候他就是用搞懂底层逻辑的方式来学习的。
这个问题在糖球小学时辅导分数计算时才找到答案,当时他提的问题,其实很好解释:
(如果孩子还没学到这步的姐妹,可能要回忆一下了)
这其实是一个孰能生巧的过程,时间久了自然就会省去中间的推理过程,进而记住那个标准技巧。
这么看,当时老师的授课逻辑省略了这个看起来很重要的推理过程,把重点放在了死记硬背数学公式上。
可能也是凭着这股刨根问底的劲头,他在数学和电气化专业上一路读到美国的博士,现在拿着高薪在谷歌任职。
而我,虽然小学时成绩比我的发小要好,但也仅限于小学和初二之前。
到了真正要靠理解力和思维力,尤其是引入了物理化学后,父母也没有能力再辅导我功课时,学习开始变得吃力很多。
了解自己的孩子,越早越好
如果你也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气到血压飙升,有一个判断方法了解孩子到底是粗心不认真,还是压根就不会:
看看孩子是不是在死记硬背,是不是明明已经非常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仍然不理想?
刚开始学习小数和分数概念时,有一段时间糖球的错误率很高,每次辅导他数学的时候,问他答案总是支支吾吾地猜。
我问了他2个问题:
1、2/5和0.1有什么关系
2、4/5大于1还是小于1?
他的回答:
1、不知道
2、大于1
他回答大于1是因为之前有一次我跟他说,4/5的意思就是,5个西瓜里,你拿走了4个......
这个时候我就意识到,糖球并不是真正理解数字背后真正的数学含义,再继续纠结于题目本身,只会让我俩两败俱伤。
于是我花了大概两个星期的时间。用掉好几个西瓜和蓝莓来帮助他理解分数和小数的真正“数量”含义。
学习一定是痛苦的,逆人性的,如果语文和英语可能还有些阅读的兴趣在内,那在不了解数学之美的状态下学习,一定是痛上加痛。
后来发现蒙氏教具
有任何你需要的解决的数学问题
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
糖球今年初一,我也和其他几个高年级娃的爸妈聊过。
很多都觉得,孩子小学时的学习成绩不代表以后初高中的水平,小学时还能辅导功课,到了初高中,就只能靠孩子自己。
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放长远来看,它是比知识更加本质的能力,是学习所有学科知识的底层能力。
学霸的经验之所以不适用“学渣”,就是因为他们天然地就能从1联想到5,而非天赋性选手可能在一步一步指导下,才能联想到2。
我不是一个从小在学习上就天赋型的选手,高中后才迎来所谓的“开窍”。最直观地感受是,我明明没有以前那么认真,甚至只用了原来一半的学习时间,就从全年级100多名,进到了前20名。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地个体,需要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去对症下药。
如果你也在辅导作业地过程中,发现很多“对牛弹琴”的时刻,不妨去试着了解下,如果只是因为粗心、或者不熟练的出错都还好。
要是因为这个知识点孩子就没理解,不妨先对这道题和试卷按下暂停键,追根溯源,让他理解。
不然再多的生气、嘶吼,除了影响母子关系和孩子的学习心态,都是没用的。
你可能还喜欢读
原创不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支持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