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快乐教育毁了美国,但你有没有想过美国的小布什、奥巴马那么聪明的人,会眼睁睁看着美国自废武功吗?

恰恰相反,快乐教育救了美国,而且救了两次。

为什么这么说?弄明白这个问题,你就知道为什么美国AI现在靠华人在给它续命,而中国家长也没有必要为孩子的双休犯愁。

快乐教育第一次救美国是美国的产业,它需要这样的教育。

很多人不知道美国以前是想搞应试教育的,从里根、老布什到克林顿,这三个总统的教育政策都有一股子衡水高中的味道。

当时的苏联太强大了,或者说是苏联的宣传太强大了,每年说是有500万能学微积分的学生,美国却只有10万,美国感觉照这样下去自己要亡国了,然而历史的走向总是充满戏剧性。

苏联轰然解体,克林顿对着叶利钦开怀大笑,而美国的资本家们笑得比总统还欢。因为这下,他们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工厂转移到国外。

克林顿随后推动了美加墨自贸区和WTO,美国的工厂如同决堤的洪水,疯狂向海外奔涌。到了小布什时期,作为中国入世的“守门员”,美国制造业岗位转移速度达到顶峰。

短短8年,美国制造业岗位锐减500多万个,远超此前30年之和。与此同时,服务型消费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50%。

这一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迅速反映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们发现,找工作变得难如登天,招聘信息里满眼都是端盘子之类的服务行业岗位。

美国的家长和学生瞬间陷入迷茫:说好的为美国存亡而读书,如今美国赢了,自己却输得底儿掉,那努力上学的意义究竟何在?整个美国教育体系开始陷入“躺平”状态。

小布什并非没有试图力挽狂澜,他曾出台法案拯救教育,但很快就败下阵来。

原因很简单,每年砸下几百亿强迫学生好好学习,可他们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失业率飙升,在选举的压力下,任何政客都不敢冒这个险。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推行快乐教育,学生不想学就可以不学,麦当劳、沃尔玛等企业还抢着投资兴办职校,就业和消费双双被带动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答案不言而喻。奥巴马更是青出于蓝,直接取消了标准考试。于是,美国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分层局面:

有钱人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冲击藤校,毕业后轻松进入华尔街;

中产家庭额外付费择校,运气好的能进入硅谷;

穷人则接受快乐教育,18岁后穿上围裙成为麦当劳的最佳员工,看似“各得其所”。

但这种快乐教育,真的是皆大欢喜吗?



随着美国产业信息化,国内仅剩下金融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金融行业只需少数精英,而端盘子、洗车等服务业虽能容纳大量人员,却难以支撑国家的长远发展。

倘若美国像中国一样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出大量高材生,就业市场必将不堪重负,没有哪个总统能够在如此高失业率下实现连任。

特朗普、拜登对此心知肚明,即便对美国教育部多有指责,也不敢轻易恢复那些被砍掉的工科专业。

如此一来,美国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长此以往,科教被他国超越怎么办?

这时,一个看似“天才”的计划应运而生。美国以教育援助之名,将快乐教育理念输出到其他国家,同时设定诸多条件,如不能用分数判定学生好坏,老师不能对学生过于严格。

牛津大学教授研究发现,超过六成的世界银行援助教育项目都带有这类条件。结果,受援助国家无一例外都出现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

菲律宾自2009年接受美国教育援助后,2022年中小学成绩一落千丈;越南2014年接受援助,推行多探索少考试的理念后,成绩也大幅下滑,甚至连欧洲的英法等国也未能幸免。

在这些国家教育质量下滑的同时,美国却另有打算:对于这些国家的精英人才,美国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给予他们留学美国的机会。

以印度为例,其公立教育被快乐教育冲击得七零八落,而私立学校的理工科学生却源源不断地前往美国留学,为美国输送了大量人才。

凭借这一操作,美国在产业转移的同时,维持住了自身的科教优势。

千算万算,美国唯独漏算了中国。

中国早早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国,这决定了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理工教育体系。

早在加入WTO之时,中国就对教材和教育教学进行了前瞻性规划,此后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

从2012年开始,中国科研产出跃居世界第六,80后一代崭露头角;到2023年,中国科研产出首次超越美国,90后也开始大放异彩。

当年,不管是80后的应试教育,还是90后的素质教育,都曾经被质疑过。80后、90后都还被说成是废掉的两代人,但是他们现在却结出了科教兴国最大的果实,还把中美的AI竞争都变成了浙大的内战。

中国坚持科教兴国,顺应产业发展需求,时至今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教育之路。

所以家长们也没必要去纠结该不该双休,毕竟教育永远是由产业决定的,而中国的产业进步永远不会停歇。



文本来源:@温义飞的急救财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