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综合自金融八卦女频道

‍‍

金融圈越是内卷,大家越是疯狂考证。

以下是某机构总结的考证含金量排名:

第一名. CFA(特许金融分析师)
第二名. CPA(注册会计师)
第三名.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
第四名. CAIA(特许另类投资分析师)
第五名. 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
第六名. ESG相关证书(CFA ESG/CESGA)
第七名. 量化金融证书(CQF)
第八名. 保荐代表人(中国)
第九名. 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
第十名. CFP(注册金融规划师)

对上述说的证,您觉得有用吗?

期待您在留言区发布高见。


冷思考:当金融民工沦为考证机器

深夜的陆家嘴写字楼,落地窗上倒映着无数敲击键盘的身影,仿佛一群被困在玻璃幕墙中的工蜂。CFA、FRM、CPA的教材堆叠在工位旁,金融从业者们在K线与报表的间隙,疯狂吞咽着考试重点。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考证马拉松,正演变为一场没有终点的生存游戏。

异化的知识围城

金融市场的进化速度超越了人类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这两年人工智能的兴起。当金融工程将风险切割成量子态的产品,当算法交易以纳秒为单位收割利润,从业者的知识焦虑被无限放大。

某外资投行VP的工牌上挂着四张全球认证资格,却坦言:"每个证书都像一块压舱石,沉得越深越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本质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护身符,却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显得如此脆弱。

证书通胀正在摧毁知识的价值。十年前CFA三级持证人还是猎头争抢的对象,如今连实习生简历上都赫然列着FRM备考记录。某私募基金总监苦笑道:"现在面试年轻人就像查阅商品说明书,注册金融分析师后面跟着风险管理师,像是给灵魂贴满条形码。"

单向度生存困境

金融精英们被困在赫伯特·马尔库塞预言的"单向度"陷阱里。当交易系统自动生成投资报告,当AI完成80%的量化策略,人类引以为傲的金融建模能力正在降维成机器学习的训练数据。某券商研究所的晨会上,分析师们讨论的不是宏观经济趋势,而是如何优化Python代码通过FRM机考。

这种异化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尤为显著。某985高校金融硕士毕业五年,连续考取六个资格证书,却在晋升答辩时被质疑"缺乏业务洞见"。他的遭遇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认知错位:在技术理性主导的体系里,人的价值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技能模块。

真正的职业护城河

真正的职业护城河永远在证书之外。高盛前CEO劳埃德·贝兰克梵在自传中透露,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来自对次贷危机的独特预判,这种洞察力源于对人性贪婪的深刻理解,而非任何风险管理模型。

当量化基金疯狂追逐因子有效性时,桥水基金却将"理解人类行为偏差"写入投资原则。

差异化竞争策略需要重构学习坐标系。某私募股权投资人将三分之一时间用于研究生物医药前沿技术,最终在创新药赛道斩获超额收益。这种跨维度的知识迁移,远比在既定框架内叠加证书更有生命力。就像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它。"

在金融这个永不停歇的角斗场,真正的勇者不是带着更多铠甲入场,而是学会在刀锋上跳舞。

当ChatGPT开始撰写招股说明书,当区块链重构信用体系,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的启示:在不确定性中蓬勃发展的秘诀,不是建立更高的防御工事,而是培养与波动共舞的生命力。

那些跳出考证竞赛的金融人,正在用跨界思维绘制新的认知图谱,他们或许才是穿透内卷迷雾的破晓者。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圈子私密交流圈将打造投行圈最靠谱的人脉拓展平台,并组建多个私域社群,根据会员职业及爱好,进入(投行业务交流、专业学习、股权投资、资管、业务推广、上市公司高管、银行、海外资产配置、单身脱单、掼蛋等等)相关社群。目前已超过5000位精英会员,各位老铁速来扫码集合。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