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独山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州茫崖市冷湖镇东北方向约 13 公里处 ,属于祁连山脉西段支脉赛什腾山的最西端部分。“赛什腾” 在蒙古语中有 “黑色不长草的山” 以及 “苏醒” 之意,仿佛冥冥之中暗示了这座山独特的风貌与等待被发现的神秘气质。周边地形以广袤的戈壁滩为主,黑独山突兀地矗立其中,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宛如一座被世界遗忘的孤岛,却又散发着令人无法忽视的魅力。其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广人稀,保留着原始而纯粹的自然状态,也正因如此,吸引了众多渴望探寻原生态之美的游客。


胭脂山与黑独山相邻,处于黑独山外围。胭脂山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大约在距今 3200 万年至 500 万年的湖相环境时期 ,大量的沉积物在这片区域不断堆积,逐渐形成了如今构成胭脂山主体的干柴沟组沉积岩,其岩性主要包括淡红色砂岩、泥岩及砂砾岩。在湖相沉积过程中,当时的地球环境处于氧化状态,使得岩石中富含氧化铁等元素,这便是胭脂山岩石呈现淡红色等暖色调的根本原因。


此后,随着地球板块的运动,这片区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抬升,原本沉睡在湖底的岩层逐渐露出地表。在漫长的岁月里,风蚀、风化以及水流侵蚀等多种自然力量持续作用于这些岩石。风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雕刻家,一点点地磨蚀着岩石的表面;雨水和溪流在岩石上冲刷出一道道沟壑;风化作用则让岩石的结构逐渐变得疏松。在这些综合营力的雕琢下,原本水平的岩层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的丘状地貌,恰似大自然精心创作的一幅大地艺术作品,造就了类似于丹霞风貌的奇特景观,为胭脂山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


黑独山的形成与胭脂山有着截然不同的地质背景。其颜色发黑的岩石主要形成于距今约 4.3 至 4.9 亿年的奥陶纪 ,属于滩间山群变碎屑岩及火山岩。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地球内部活动极为活跃,频繁的陆相火山喷发将大量的岩浆和碎屑物质喷向地表,随后在沉积环境中逐渐堆积、压实,最终形成了黑独山的原始岩石基础。这些原岩颜色以深灰色、灰黑色等暗色色调为主,为黑独山奠定了冷峻的底色。岩石形成后,受构造抬升作用影响,原本深埋于地下深部的岩石逐渐被抬升至地表。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且风蚀作用强烈的气候条件,成为了黑独山独特风貌的塑造者。


在千百万年的风蚀风化作用下,岩石中的铁质、锰质等元素在岩石表面逐渐形成了一层黑色的 “沙漠漆” 薄膜 ,这层薄膜犹如给岩石穿上了一件黑色的铠甲,使得原本暗色调的岩石颜色愈发深沉,呈现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深黑色等冷色调。此外,山体底部由于风积作用,在山坡及四周形成了戈壁滩及流动沙丘景观 ,这些戈壁及沙丘多呈浅色灰白色、白色色调,与黑色的岩石形成了强烈的色差对比,进一步凸显了黑独山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宛如一幅天然的黑白水墨画,在广袤的戈壁中散发着神秘而冷峻的气息。


踏入胭脂山,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彩色世界。连绵起伏的山峦被一层淡淡的粉红色晕染,在阳光的照耀下,山体呈现出柔和而迷人的色彩,恰似一位娇羞的少女,在天地间展现着她的妩媚与温柔。


与胭脂山相对的黑独山展现出的是一种冷峻、孤寂的美。放眼望去,整个区域都是由灰黑色的山包组成,大小山峦连绵起伏,被黑色、灰色的砂石紧密覆盖,仿佛一片黑色的海洋。山体表面崎岖不平,沟壑纵横,褶皱肌理清晰可见,宛如月球表面般神秘而独特。这里没有植被的装点,没有生命的迹象,只有一望无际的黑色岩石在阳光下散发着冷峻的光芒。站在黑独山的山巅,狂风呼啸而过,耳边只剩下风声的呼啸和自己的心跳声,四周一片寂静,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远处的戈壁滩与黑色的山体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更凸显出黑独山的孤独与神秘。在阴天或傍晚时分,光线的变化为黑独山增添了更多的层次感和神秘感,整个山体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大写意的泼墨山水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这片土地的荒凉与孤寂。

———— / END / ————

往期速递

声明:素材取材于网络,如有错误,不吝斧正。

欢迎关注我们并 星标✪ !喜欢,请点个推荐❤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