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由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民合国际交流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民间智慧·共享科创"论坛正式举办。论坛上,与会嘉宾共话社会组织如何助力科技创新发展。当前,科技创新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民间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特别是科技型社会组织,具备"专业性"和"活跃性"特征,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与纽带。
"全球科技治理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的‘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模式难以应对技术伦理、数据主权、人工智能风险等复杂挑战。"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促会")副会长徐绿平认为,在此背景下,社会组织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专业性和包容性,成为弥合分歧、凝聚共识的"第三极"力量。此外,社会组织更是科技治理的"黏合剂",在搭建跨国对话平台、推动技术规则共商共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社会组织是科技伦理的"守护者",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发起公众科普教育,引导技术向善而行,以民间智慧平衡效率与公平,以全球视野调和差异与冲突,为科技发展注入人文温度。
据了解,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成立于2005年,现有310家团体会员,是中国最大的国际交流类社会组织联合体。据徐绿平介绍,中促会积极推动科技领域会员组织,通过开展务实项目合作、文化交流活动,参与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会议等建设性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数据显示,北京作为中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92所高校和1000多所科研院所,55万余名科研人员。截至2024年底,北京科技型企业超过85万家,一年新设立的科技型企业达11万家。这意味着,每天有超过300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诞生。
不仅中促会,近年来多个社会组织为这些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以下简称"智库联盟")成立于2020年9月,智库联盟依托中关村论坛这一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孵化成立。"多边智库的交流合作是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秘书长李军凯表示,智库的交流合作成为民间科技交流合作的有力支撑,多边的智库交流合作以全球化的视野,汇聚来自全球政策的研究者、专家学者、产业领袖、商界精英,汇聚大家的智慧、思想提升全球的科技治理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智库的力量。
"智库尤其是民间多边的智库交流,能够广泛凝聚各国在知识和思想方面的共识,促进思想和知识的交流共享,而多边的智库交流合作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各方的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李军凯表示。据了解,成立四年来,智库联盟理事单位规模不断扩大,汇聚16个国家和地区的95家高端智库单位。其中,包括综合智库、科技智库、经济智库、行业智库、出版传媒智库、企业智库等六种智库类型。此外,智库联盟还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培训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举行科技领域专题培训,累计培训中外方科技人员上万人。
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戴键表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面临"分化"与"重构"的双重挑战,需要民间组织以更大的智慧搭建桥梁。据了解,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计划在未来三年新增1—2个海外联络处,重点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扩大国际合作网络。同时,继续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民间交往,通过举办各类交流活动、项目合作等方式,增进双方互信。此外,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还将联合京津冀企业家联盟,打造企业出海的"护航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商业生态。戴键表示,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北京商报记者 刘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