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安徽南陵,农民江松林将一张渔网抛入漳河中,准备捉些鱼回家给妻儿炖鱼吃。可没想到,鱼网一落入水中,就像是被什么东西给缠住了一样,怎么也拉不出来。
安徽南陵一位农民叫江松林,有一天他为了给妻子和孩子打鱼,正走在漳河的石头沙滩上,他挑了一块水流比较深的地方,将网撒了下去。
不一会网捞出来之后发现了一个大洞,江松林觉得非常奇怪,按道理这个季节,河里面的鱼应该很多才对,怎么渔网还被石头勾破了呢?他看见河面泛着水花,又来了精神。
这一次他换了张结实的渔网,抡圆了胳膊,撒出来一个大圆圈,盖住了大一半的河面,过了几分钟之后,江松林觉得差不多了,他开始收网,但是网越收越沉,最后他竟然拉不动了。
江松林心想,这次肯定是有什么东西勾住了网。
江松林从小在水边长大,水性非常好,他憋足了一口气扎到了水底深处,没想到鱼网里的是一根铁管子,这个铁管子比他的大腿还要粗。
江松林想:没有捞到鱼,捞到铁管子也是很不错的,还可以卖很多钱。
于是他叫上附近的村民,帮助他把这根铁管捞了上去,他们将铁管上的锈迹擦掉之后,才发现这是铜铸造的,上面写满了文字。
一位识字的村民念出了铜管的那行字:“太平天国陆年造。”
江松林以为自己捡到宝了,可以卖个好价钱,就把这根铜管拍照发在网上准备出售,但是没想到来的居然是警察。
原来他的这张图片在文物界疯传,随后一位文物专家举报了他。
江松林就把前后事情的原因经过都交代了,他说:“我只拿出来了半截铜管,大部分底座还在河底呢。”
于是,相关部门就用叉车,把河里的东西都打捞了上来。
专家鉴定后才发现这是一门铜炮,采用的材料是生铜铸造,长度共有1.27米,重量达到了300公斤。
江松林感到非常不解:“河底下怎么还有大炮呢?”
专家向他解释:“这是天太平天国时期的火炮,上面刻的字就是铭文,当时太平天国在造火炮的时候,刻有火炮名称,年月日、工匠的姓名,监造的姓名,火炮的重量等,从文字中可以甚至看到太平天国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热武器,当他们看到西方国家的武器时,给了洪秀全很大的震撼,后来,他们将火炮看作是神物,有一次还会举行了一次大典,专门来祭祀火炮之神。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时,太平军自己铸造很多的前膛炮,有铁柱和铜柱两种类型,当时由于经费问题,用铁铸造的火炮比较多。
太平天国军曾经收集寺庙里的铜铁和大鼎,全部用于制造火炮的原材料,根据统计,太平军铸造了312门大炮,还有几上千种战争工具。
有了火炮,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太平军达到了7万多人的规模。
但是他们马上就觉察出自己造出的火炮和英法殖民军的火炮有所不同,英法国家的火炮是后膛的开花炮,但是太平军沿用是清军研制出来的老式火炮,虽然对火炮的性能进行了改良,但是仍然有很多缺点。
比如从河里打捞上来的这门火炮,它的火力比较小,射程也很短,一旦作战时间过久,就会自己爆炸。
这门火炮的炮膛也不平滑,炮架用的是固定的木架,所以这只炮只能用直射的方式打击敌人,并不能瞄准其他方向的目标。
后来太平军就开始从国外购买新式武器,有一次两江总督查获了一条走私船,船上面发现了6000只洋枪和一门火炮,经查是专门为太平天国军供送的。
当时洪秀全为了让自己的军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他特别注重海外的贸易,太平天国在占领宁波港口的时候,对外输送了大量的茶叶,以此换来了很多洋人的武器。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位做生意的洋人特别惊诧:“但凡我手里有的军火,他们有多少要多少,出手特别大方。”
目前这门火炮是国家一级文物,被珍藏在南陵博物馆。
江松林在知道这些背后的情况,他非常后悔自己私自将炮管从河底运了上来,还进行出售,他向警察同志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主动交出炮管,贡献给博物馆进行收藏,江松林受到了嘉奖。
每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节日,南陵博物馆都会展出这些文物,并积极做宣传。
火炮的展示牌上写到:这尊火炮建于1856年,属于中型火炮,做工精良,火药量为26两,从这尊炮中可以看出当时太平天国的风采,这尊火炮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和这段特殊的革命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