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心一言

首发 | 洞见青年·芳华青年

芳华青年:一个有独特视野、有感情有温度的青年朋友。说真相,传真情,品百态人生,看芳华青年。欢迎关注我们,写文不易,请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
进城去、住高层,曾经是几代人的梦想。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只有好好努力,长大以后才能进城住楼房,住大房子。
高楼大厦,一度也成为一座城市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迎来春天,城市的发展步入快车道,高楼也迎来了狂潮。
1990年初,中国摩天大楼的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1990年建成的北京京广中心以209米的高度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也是亚洲第三高楼‌。
而当时,作为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最前线的深圳,高楼建设速度更是惊人。
同样是1990年,深圳地王大厦竣工,高度达到383.95米,成为当时世界第五、中国第一高楼‌!
此后,各大城市开启了高楼建设的大比拼,成为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是很多人心中的执念。
我记得我读中学那会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往城里搬。
有能力的,会去沿海城市,能力一般的,就去了省会城市。而一般家庭的打工人,能进县城也不错。
但是每年春节的时候,还是会回到老家。大家坐在一起闲聊的时候,都会问一些家长里短的。每每听到谁谁家住在几十层高的楼房里面的时候,邻居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
回到家里,父母总是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你看看那谁家,都住到了20多层的大楼房里面!真是了不起!你也要好好读书,争取将来也能住上楼房。
进城里,住高楼,成了几代人的梦。
那时候,县城六七层的房子是常态,可是到我毕业那会儿,连我们镇上普遍都是十几次甚至二三十层的高楼!进入2000年代,中国的高楼建设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不仅仅是商务办公楼越建越高,小区住宅房子,也开始节节攀升。2004年建成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度为492米,成为中国当时的最高建筑‌。
2016年,上海中心大厦建成,高度达到632米,再次刷新了中国第一高楼纪录‌!这些高楼的建设不仅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更饱含了中国人在经济快速腾飞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的,高处虽不胜寒,但是起舞却可以弄清影,登高却可以看得远。
2016年我还在链家卖房子那会儿,高层住宅还是香饽饽。
人们心中普遍的认知是,高层远离一楼的喧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静谧空间,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进来,而立在云端醒来......是的,即使是下雨天,伸手接到的雨水,都比别人家干净!
曾几何时,高层住宅竟然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财富的代表。
可是到了这些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转型,高层住宅竟然一夜之间成了失宠的末日弃子!
尤其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北上广深和杭州等一线城市,高层住宅竟然成了滞销品!甚至有中介说,昔日被人们嫌弃的老破小,都比高层好卖。
伴随中国房地产黄金发展期的20年成长起来的高层,从昔日人人争抢的宠儿,到如今开始成为弃子,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真正住过高层的人都知道,低层遇到的问题,高层几乎不可避免的都会中招。而低层不曾有的麻烦,高层却很多。
首先就是上下楼问题。
我去年居住在一栋20多层的筒子楼里面,一层有15户,共两部电梯,每到上下班的时候,仅仅是等电梯,就需要二十多分钟!
这栋楼建了十几年,电梯就已经开始破败了,隔三差五的坏。电梯一坏,就需要修,然后一部电梯成了所有人上下楼的唯一工具,对于年轻人而言,10楼以下倒还可以步行,可是10楼以上,步行真的要命。如果遇上家里有老人的,就更难办......
有几次夏天停电的时候,我都感到窒息。待在家里,闷热无比。想要出去吧,电梯又坏了。倘若家里有人生病,住在高层简直就是灾难。
而对于那些二三十年的老小区,本来就年久失修,物业几乎瘫痪,万一遇上电梯损坏,那更是头痛的问题。
其次是刮风下雨的时候,住在高层要多难受就多难受。
新房子,可能只会感受到刮台风时候的风雨飘摇,但是老旧点的房子,可能随时就能成为水帘洞。
你以为你可以享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但是你没想到的是,对于大多数打工人而言,生活或许比阳光更重要。
对于老人小孩而言,楼下的平地比楼上的镜花水月,更令人踏实。
高层为何失宠呢?短期原因,高层失宠是因为购房群体的变化。
这几年大环境影响,众所周知,主要买房子的群体,基本上已经从投资变为改善型和刚需群体了。
所以,舒适性才是首选。
什么样的房子才舒服?低密度,六七层的小洋房,走几步就能接地气,上几层还不喘气,上下班也不用挤电梯,这就是好房子。
而从长期来看,高层本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高层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住房严重短缺,人均住房面积不到6平方米,所以,有房子住,能上楼就是王者。
三代人挤在一间房子的故事,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可是你不知道,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
一是为穷,二是因为人口呈现井喷式发展,所以房子不够住。于是我们国家搬来了香港模式,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可能就是李嘉诚独创的——公摊。
住高层,其实就是用用高层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降低盖楼时候的拿地价,所以你看那会儿,出现了很多地王,不过是另一种“众筹”而已。
但如今回头想想,我们幅员辽阔,和香港的人多地少的现状完全就不同,为何会走香港那种“棺材房”的路子呢?
实际上就是陷入了资本编织的一场噩梦和骗局!被高层所欺骗的,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这群人。不得不感慨,80后90后是什么“好事”都能赶上啊!
住进高层以后的年轻人发现,这哪里是现代化的森林花园啊,简直是钢筋囚笼嘛!
一栋楼挤着几百户、几千人口,早晚上下班等电梯要排队,晚上出门遛个狗还得找个人少的时间。
而出现意外情况比如消防问题的时候,连逃跑都成问题!不仅如此,住高层公摊面积大,得房率普遍较低。更要命的是,新房子变老后,维护成了世纪难题。水管老化、电梯故障不断、物业费高昂却没有服务......
所以,年轻人开始集体抛弃高层,往日被人们引以为傲的高层,势必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国家最近也出台了限高令,县城不能建18层以上的高层,一线城市严控250米超高层。
而那些早些年花高价买入的高层,几十年后,在所难免地将会沦为烫手的山芋。因为特定时期的发展应运而生的高层,也将因为时代的变迁,在特定的时代被抛弃。
当然,大城市直冲云霄的高密度的高层,正在以跑步的姿态,以保障房、保租房的形式,拥抱更多的年轻人。而他们,会是最后的接盘侠吗?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公开内容,非商业用途,仅分享使用,如不慎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来源:腾讯新闻、凤凰网、界面新闻等公开报道
写文不易,如果觉得写的还不错的话,请您动动您的发财手,点个赞和在看,给我们一点鼓励吧!

作者:文心,文字工作者,社会新闻焦点深度报道者,主要从事企业推广、运营策划、网站建设,如有合作请私聊。推荐公众号:洞见青年,点击下方名片或搜索关注。
老百姓对“断绝香火”危机的冷漠,背后的无奈与悲哀丨芳华青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