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观音岩,不是什么热门景点,在广东省内甚至是英德市内,知名度都不算高。但这座临水屹立的岩洞寺庙,不仅历史非常悠久,而且数百年前已经多次被外国人记录。

先是1656年被荷兰访华使团记录,100多年后的1793年,英国外交使团又一次记录,1869年,摄影技术刚刚诞生30年,英国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已经用火棉胶湿版摄影术、大尺寸玻璃底片为英德观音岩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到了1900年,一群外国水兵又为这座寺庙拍下了一张照片。观音岩这座至今也是鲜为人知的寺庙,其形象在过去300多年前,已经流传到了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


荷兰访华使团的约翰·尼霍夫绘

英德观音岩第一次出现在外国人的记录里是1656年,荷兰访华使团的约翰·尼霍夫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中详细描述了观音岩:(1656年)3月25日,我们来到了一个名为科尼安夫坦(指观音岩)的奇妙而广泛的偶像神庙,中国人非常崇拜这座神庙,为它带来了和安格伍德哈布(指飞来寺)一样丰富的祭品。它在一个孤独、狂野、多山的国度里,静静地躺在河流上……


威廉·亚历山大绘

时隔130多年后,英德观音岩再一次出现在英国人的记录中,1793年,英国外交使团在谒见乾隆皇帝后,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描绘了观音岩:河的一边是一块巨大的灰色大理石岩石,估计高约600英尺。在靠近水边的一个大裂缝里,有一座庙宇,只有船只才能到达,居住着和尚,供奉着各种被神化的酋长或英雄。寺庙由几间公寓组成,一间接一间,高度相当高,主要是在岩石中进行挖掘……


托马斯·阿罗姆绘

后来,没到过中国的画家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1804-1872)依据威廉·亚历山大的画稿又将观音岩画成上图这样,赖特对阿罗姆这幅画的解说是:悬崖高出河流700英尺,在其顶峰处呈柱状;由壁画峭壁包围的延伸水域构成的远景,只有一条通道可供其出口。悬垂的岩石名为观音岩。岩石脚下有一个宽阔的平台,高出水面几英尺,由此通过一段的台阶便可进入寺庙……


英国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





约翰•汤姆逊(1837-1921),英国人,19世纪最重要的旅行摄影师和地质学家之一,1869年,他由香港上溯至北江,途经清远、英德境内,拍下了观音岩寺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观音岩旁边临江一侧,原来还有一座寺庙。



在ebay网站,有一组总题为“China, Cheong Canton vintage print, Circa 1900”的照片,摄于1900年,无具体标注,从内容看,像是一群外国水兵乘军舰在西江、北江等地游玩,其中一张照片就是观音岩。可见当时的观音岩门前并没有路,出入全靠船。





看了这么多历史图片,现在的观音岩是什么样子呢?基本上和30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曾经位于江边植被茂盛处的寺庙没有了,新建的寺庙在观音岩的背面。





观音岩位于北江旁天然的岩洞里,早在宋代,马伦的《摸鱼儿·游观音岩》就已对它进行了诗意描绘。







观音岩内有摩崖石刻,基本上是清代至今,“观音岩”三个大字,是清顺治15年(公元1658年)题刻,观音岩摩崖石刻已是广东省保。



洞口还有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记录的是不允许乡民在观音岩前后左右取石,这大概也是观音岩能够得以完好保存的原因之一。





岩洞内共有三层,里面曲径通幽,非常清凉,拾阶而上,二层有佛龛,崖壁上有不少摩崖石刻。









三层岩洞内部更加宽大,有铜钟和观音坐像。视角比二层更佳,北江在岩洞前流淌,观音岩确实是背山面水的绝佳之地。



难以想象吧,观音岩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岩洞寺庙,可能直至今天,很多本地人都没听说过,但早在数百年千,它已经多次出现在外国人的绘画和摄影中。

其实观音岩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真谛法师在观音岩寺翻译经典一年多,后观音岩寺香火渐渐鼎盛。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柯保兴居士等人在洞内依地建造了三层楼阁式寺院,供奉观音菩萨圣像,以求风调雨顺、航行平安。明代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了凡居士在观音岩寺参禅打坐,至今洞内仍留有“了凡”两个大字。清代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两广总督王国光捐修,广东按察司周日灿题字刻碑,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平南王尚可喜,召集僧侣,供僧衣食,留守此观音岩寺,并在寺内刻有游览此寺的相关诗句。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虚云长老在此岩洞内闭关,后传佛果大和尚。佛果大和尚于1958年去南华寺并于1986年在南华寺圆寂。文革期间,观音岩寺一度荒废,2000年释耀南开始重建观音岩寺。小小岩洞里的寺庙,历史却跨越千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