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香港长江和记实业宣布将旗下43个港口的运营权,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消息一出,舆论哗然。25天后,美国国务院首次公开回应,并不准中方做一件事。那么,这场交易为何引发中美双方激烈博弈?李嘉诚又陷入怎样的两难境地?

根据长江和记的公告,交易总金额约228亿美元,涉及23个国家的港口资产。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航运咽喉,承担中国21%的海运贸易量,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在3月29日的记者会上轻描淡写,将中方反对归因于“削弱中国对运河的控制权”,并强调美国支持贝莱德的收购行为。



美方回应的背后,实则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延续。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宣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而贝莱德财团董事会成员中包含多名前五角大楼高官,交易的政治意图难以掩饰,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康达更直言,若中国强硬干预,可能引发美方反制,甚至动摇国际资本对香港的信心。显然,美方表态的深意就是“不允许中方阻止”这次交易。

面对争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3月28日明确表态,将依法对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强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尽管长江和记注册于开曼群岛,但《香港国安法》的域外适用条款为其划定了红线——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无论发生在何地,均可被追责。



同时,法律层面的压力已初现端倪,长和原定于4月2日签署最终协议的计划被推迟,接近长和公司的消息人士称“暂缓不代表取消”,但市场普遍认为这是李嘉诚的缓兵之计,若交易被认定存在垄断或损害公共利益,长和不仅面临协议终止,还可能因违法付出更高代价。

对李嘉诚而言,这场交易无疑是商业利益与国家责任的激烈碰撞。从财务角度看,港口业务虽占长和总收入不足10%,但一次性套现228亿美元堪称“暴利”。然而,若交易损害国家战略利益,李嘉诚家族在华业务恐遭系统性排斥。数据显示,交易风波已导致长和、长江基建等四家关联公司市值蒸发超781亿港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历史定位,港澳办转载《大公报》文章,质问李嘉诚“是否考量国家民族利益”,并将其与华为任正非对比,直言“高下立判”。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亦强调,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港府将“依法依规处理”。

深入分析,这场交易的本质是中美对全球贸易规则话语权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控制港口强化海运霸权,而中国则以法律审查和替代性运输网络反制。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并未直接叫停交易,而是将其作为谈判筹码,在更广泛的经贸议题上争取主动权,彰显开放态度。



总的来说,这些天的博弈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全球化退潮与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商业决策已无法脱离政治。李嘉诚若执意推进交易,将背负“见利忘义”的历史骂名;若终止协议,则需支付天价违约金,并承受美国资本的反扑。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审查结果,或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最终走向如何,这场风波已深刻警示:企业命运唯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实现真正的基业长青,而对中美而言,巴拿马港口不过是漫长博弈中的一小步,真正的较量仍在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