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长城汽车的销售目标为190万辆,实际销量仅为123.33万辆,与2023年全年销量同比持平,实际完成率仅64.91%。其中哈弗、长城皮卡、欧拉等品牌销量下滑,而同为中国汽车头部的比亚迪、吉利、奇瑞均超过了200万辆,因此,就有很多声音就说长城汽车掉队了。
3月28日,长城汽车发布了2024年财报。
2024年长城汽车营收达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归母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大增80.76%,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长。整体毛利率达19.51%,同比提升1.3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19.5%(同比+0.8%),国内业务毛利率提升4.4%,达到了19.9%。
在极度内卷的轮番“价格战”之下,很多车企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困境中,但是长城汽车却实现了利润增长超越了营收增长。不得不说,老魏的“弃量保利”,还真有一套。
在长城汽车财报中,还藏着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2024年长城汽车总经理穆峰的年薪达到了610.63万元,成为了长城汽车薪酬最高的高管(董事长魏建军年薪568.56万元)。这位从工程师一路打拼出来的技术型高管,从2022年的403.6万元飙升到610.63万元,两年累计涨幅达51.3%。
穆峰于2022年7月24日正式接替王凤英升任长城汽车总经理,正式成为魏建军的左膀右臂。他于2007年加入长城汽车,历任研发负责人、商品战略负责人等职,自2021年9月起担任轮值总裁,并最终接棒总经理职位。
在长城汽车高管中,副董事长赵国庆年薪360.61万元,财务总监李红拴185.08万元,均远低于穆峰,这体现了长城汽车对技术型高管的重视。当工程师出身的掌舵者薪资超过创始人,标志着汽车产业正式进入"技术霸权"时代。他们的薪资不是成本,而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汽车是马拉松,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活得久;不是要拼价格底线,而是要筑技术高墙。
不过,在国内车企中,穆峰并非是唯一一个薪资比一把手高的。
根据比亚迪2024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比亚迪高级副总裁罗红斌2024年年薪为1240万元(税前),在比亚迪高管团队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洲区总裁李柯(1489.7万元)。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2024年年薪为765.5万元,远低于前面两位。
罗红斌在比亚迪,主要负责供应链管理与核心业务板块运营。2024年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达22.31%,位居行业前列,罗红斌主导的供应链优化策略对此贡献显著。
罗红斌管理着超过2400亿元的应付账款,通过延长供应商账期至127天,构建“零库存+长账期”的成本控制模式。此外,罗红斌还主导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研发与制造,是降本的最大功臣。
罗红斌位居比亚迪高管薪酬第二位,反映其对公司战略的贡献,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策略,显著提升了比亚迪的盈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比亚迪的第一高薪是李柯。她在比亚迪担任执行副总裁、美洲地区总裁及比亚迪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同时,她也是王传福的夫人。老板娘,既是王传福战略执行者,也是其家庭的支持者。
这些高管和普通打工人之间的薪资差距,快赶上深圳湾到城中村的距离了。
不过,汽车界高管们的薪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根据理想汽车2023年年报披露,理想汽车CFO李铁年薪1.004亿元,简直是把“打工人天花板”捅了个窟窿。
李铁年薪包含以下部分,工资与津贴:203万元(占比2%)、退休金:13.9万元(占比0.1%)、股份支付薪酬:9823.6万元(占比97.9%)。只不过,该薪酬中99.5%为股权激励,需满足公司市值增长、交付量等业绩目标方可逐步兑现。
而创始人李想2023年现金年薪仅191.8万元,活脱脱上演了一出“老板喝汤,高管吃肉”的戏码。不过李想手握公司股权和控制权,身家几百亿,人家这叫“工资装穷,股权致富”。
以上车企高管薪资的疯狂数字背后,藏着三个行业真相:
技术定价权: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永远最贵;
资本市场博弈:拥有资本市场上的操盘能力的人,值得老板花钱;
创始人格局:敢给团队分钱的老板,才可能打赢持久战。
打工人薪资比老板高,这就好比饭馆老板自己不领高工资,但整个酒楼都是他的。
最后灵魂一问:如果你是老板,愿意给“穆峰们”发千万年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