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以其简单而有趣的设计,成为幼儿园、小学乃至社区公园里常见的儿童游乐设施。它通常由一块中间支点支撑的两端长板构成,孩子们分别坐在两端,通过上下起伏的动作相互“较量”。3月30日上午10:00在儿童文献借阅区,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制作“跷跷板”,学习杠杆的科学原理。
活动开始老师给大家看了一个把蜡烛悬空挂在架子上的图片,蜡烛这时就成为了一种另类的跷跷板。老师问了小朋友们一个有趣的问题——点燃蜡烛两端之后,“跷跷板”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蜡烛两端燃烧时,蜡油滴落,两边质量变化,力臂也可能收到影响,导致杠杆动态平衡,上下摆动。燃烧速度可能因环境等因素不完全一致,导致两边质量变化不同,哪边重就下沉,所以蜡烛会不断摆动,像跷跷板,直到燃烧完或两边平衡。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除了跷跷板外,压水井、投石车、天平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都是杠杆,经过老师耐心的讲解,小读者们了解了跷跷板工作原理——杠杆原理。
跷跷板主要以杠杆原理设计,由立柱和横梁组成,跷跷板的立柱构成杠杆的支点,横梁相当于杠杆主体。根据杠杆原理(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当跷跷板两端受力或横梁两端到支点的距离改变时,跷跷板两端会通过摆动位置和重量调整平衡,体现杠杆的动态平衡机制。
了解了跷跷板的原理和构造,接下来让我们来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跷跷板吧!
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小颗粒积木,搭建自己的跷跷板。 每一块积木的拼接,每一次平衡的调整,难题都被小读者们用耐心和才智顺利解决。 跷跷板的制作完成啦!
最后来看一下小朋友们的作品吧!
本期活动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关注更多
冀图邮书
抖音官方账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