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摄影报道
当瘫痪患者用大脑信号指挥机械臂写下“中国”两个大字,当手臂残疾患者用意念操控外骨骼手套独立拿起水瓶喝水,当聋人朋友通过VR眼镜第一次听到行云流水般的《梁祝》流下眼泪......这每一个被定格的美好瞬间,都曾是他们今生都无法触及的远方。
这一个个案例的呈现,是科技写给人类的“情书”,也是对生命多样性的最高礼赞。
3月29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出席论坛,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北京市副市长马骏,科技部五司司长郑健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论坛旨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助残”领域顶尖交流平台,倡导“科技向善”理念,推动以先进科技助力残疾人全面发展,建设更加平等、包容、和谐、繁荣的美好世界。
“科技+助残”,当那些冰冷的机械肢体和血肉意识“短兵相接”的瞬间,传递出的却是科技带给残疾人的温度和力量,科技助残已不仅仅悄然改变了个体命运,它更是重新定义了人类文明的边界。
首设残疾人领域平行论坛
本次论坛是中关村论坛今年首设的残疾人领域平行论坛,主题为“科技有爱,共创美好世界”,部分国家驻华使节、联合国驻华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相关部委、高校、研究机构、全国残联系统代表等400余人参加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洪波、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教授霍马尹·卡泽罗尼、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与科学学院教授博顿·罗斯卡作主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康复大学校长董尔丹主持主旨演讲。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世界盲人联盟亚太区主席李庆忠、昌平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河生、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武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和康复与再生医学教授苏尼尔·阿格拉沃尔、奥托博克集团全球临床研究和服务副总裁安德烈·哈恩博士、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周道民等参与圆桌对话,围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共同探讨通过助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助力残疾人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周长奎在致辞中强调,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正在全方位赋能残疾人,为残疾人跨越鸿沟、超越障碍、摆脱困境带来新的希望,为实现“平等、融合、共享”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国在部署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中明确提出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鼓励支持发展助残新科技、新业态。科技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残联积极推动将科技助残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主动反映各类残疾人对科技产品的特殊需求,广泛汇聚助残科技创新力量,推动搭建科技助残协作平台,促进创新要素有效聚合,共同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的良好氛围。周长奎表示,让残疾人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应当成为世界范围内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新内涵,呼吁各方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动科技助残。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把助残科技作为民生科技优先发展领域,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早更好惠及残疾人。二是推进协同创新,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助推残疾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是把握需求导向,鼓励和组织残疾人参与科技创新全过程,从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到应用体验充分听取残疾人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深化开放合作,搭建技术交流、产品推广、研发合作平台,加强与各国在助残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弘扬科技向善理念,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飞速发展的科技已悄然改变着残疾人的生活,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创新、突破与变革,为科技助残领域注入了无限活力,不过,如何让一切高新科技应用从“奢侈品”变成足以普及的“救命药”乃至“日用品”,世界各国都在为此目标努力。
培育“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
政策引领方向。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心、重视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协同推动下,科技助残取得显著成效。而这些成果的加速涌现,无不是厚积薄发的沉淀,也是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科技助残政策的具体体现。
论坛现场宣介了由中国残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聚焦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增加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加快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残疾人事业深度融合、汇聚壮大助残科技力量推动形成创新合力、优化助残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良好创新生态等4方面,共作出13条任务部署。此外,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宣传引导等方面,对完善科技助残保障措施提出明确要求。
显然,该《意见》不仅将科技助残定位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更将其纳入国家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体部署,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最终实现残疾人群体与社会发展同步迈向现代化。
论坛现场发布了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青岛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9个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将在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催生前沿助残科技成果;加强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发展助残科技产业,形成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良好生态,为助残科技研发应用持续助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好政策、好生态,衍生好产品。飞速发展的科技已将这些原本冰冷的器械,打造成了能够温暖人心、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有力支撑。
论坛上,发布了清华大学李路明团队自主研发的32通道植入式“人工脊髓”、强脑科技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全球首款量产单指直觉控制智能仿生手、上海交通大学高峰团队结合多传感器融合、自主导航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为视力残疾人安全出行研制的导盲六足机器人等15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科技助残既是服务残疾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应用场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科技助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深刻变革。中国残联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科技助残指导意见,继续大力推动科技助残发展,助力培育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中国残联计划财务部副主任刘立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中国残联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了解、反映残疾人科技需求和助残工作实际需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加强助残科技研发任务部署,促进增加助残科技源头供给;继续积极扩大与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合作,进一步壮大助残科技创新力量,促进形成科技助残工作合力;进一步推动完善政策、营造环境,推动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先进科技成果早日惠及更多残疾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助残已越来越具象化,它的光芒将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生活,帮助他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