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一家的小荣枯,在红楼梦的故事里,虽然只是个引子,但却是字少事多发人深思的。
可能很多人对甄士隐的印象都是“神仙一流人品”“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这些字眼。
的确,在那个时代,既是当地望族,又是隐居乡宦,又不差钱,又有品位,甄老爷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
最关键的是,他还有娇妻相伴左右,还有女儿承欢膝下,家里有一群丫鬟小厮服侍,虽然有无子的遗憾,但人生已经接近圆满了。
不过甄士隐也有个致命的短板,也是这个短板,给了他致命一击,让他最终跟着疯道人飘然出家去了。
甄士隐的这个短板,原文说的很明白:士隐乃是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
说白了,甄士隐虽然是个读书人,但落魄后他毫无生存能力,完全不知道怎么过日子,所以日子越过越穷,以至于到最后不能支持。
古语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用在落魄后的甄士隐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当然,其实换成任何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往外出钱而没有进项,谁都会坐吃山空的,更不要说不知道如何谋生的甄士隐了。
甄士隐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变卖了所有的田庄,这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决定。大家一定还记得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交代的可以让贾府永保无虞的法子吧?
那就是“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田庄是固定资产,即便今年收成不好,不代表明年就不好。明年不好,不代表一直就不好。只要手里攥着田庄,不愁翻不了身啊,但甄士隐倒好,一时头脑发热,全折变了。
田庄一旦换成了银子,好处是手里立马有了钱,想买什么买什么。但坏处是钱花完了就什么都没了。田庄会一直生钱,但对甄士隐来说,钱本身不会生钱且越花越少。
他不是倪二,不是王熙凤,可以拿着银子去放贷,能让钱生钱。他只是一个读书人,只因手头紧着急变现,就把田庄都卖了,这一招让甄士隐彻底切断了自己的后路。
其实我一直想不通,女儿丢了可以慢慢找,房子被烧了可以原址重建啊。即便女儿一时找不到,但建房子应该花不了多少时间吧?就是要用钱,以他在当地的名望和人脉,且自己名下还有大片田庄,借笔钱应该不难啊。
很显然,受到接二连三打击的甄士隐,完全乱了方寸,也失去了基本的清醒和理智,手里没钱的他,只想着赶紧变卖家产换钱度日。于是,情急之下的他竟然卖了田庄。
投奔岳父是甄士隐做的第二个错误决定。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女婿去岳父家走亲戚或者小住几日都没问题,最不应该也不合适的是投奔这种常住,更何况,封肃又是个势利小人。
淡泊名利,神仙一流人品的甄士隐,如何能忍受的了岳丈的各种羞辱啊?你田庄卖了就卖了,手里有了银子,你即便不重建房屋,哪里不能买几间房子或租几间房子住啊,非要跑到岳父眼皮子底下?
别说封肃是个见钱眼开的势利小人,即便他是个待人不错的岳父,甄士隐如果有骨气,也不可能去投奔他。自己手里有了钱,远远地独门独户过日子不好吗?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你都落魄到家被烧,田被卖的地步了,再去投奔亲友,这不是明摆着被人说闲话取笑吗?
可甄士隐为什么非要去投奔岳父呢?这又回到了一开始我们说的话题:甄士隐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他是没有生存能力的,落魄后岳父家是他唯一可以去投靠的亲友。
对甄士隐来说,虽然有田庄,但他不会种地,他只会读书吟诗,可读书吟诗不能当饭吃。有钱才可以买到面包,才能填饱肚子。加上田庄歉收,鼠盗蜂起,所以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田庄都换成了银子。
其实,这就是竭泽而渔,是自断后路。等日后你钱花完了,你又该何去何从呢?其实以甄士隐的满腹学问,随便去什么人家坐馆也能变现啊,即便拉不下来面子,就写字拿去卖也可以啊。
如果都做不到,那就好好学种地,虽然富不了人,但至少能度日,是个长久的法子啊。当年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不也做起了“种豆南山下”的农夫吗?
可对于更多像甄士隐这样的读书人来说,他们往往不事稼穑五谷不分,你给钱饿不死他们,你给一块地他可能真的会饿死。因为他不懂得如何从土里刨食,如果利用土地变现,这也是以前很多读书人的通病。
种地的农民,一辈子不读书,也不会饿肚子,但读了一辈子书的文人,一旦落魄可能就会饿死人。甄士隐的遭遇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我们常说,先谋生后谋爱。人只有先活下去,其他的一切才有实现的可能,人生也才有意义。落魄后的甄士隐,让我们看到了读书人的狼狈和无用。
他经受得住富贵,但经受不住贫寒。富贵时他可以酌酒吟诗,观花修竹,可以有很好的品味追求,可以十指不沾阳春水,可以不事稼穑。但贫寒时,他经不住生活的折磨,经不住现实的残酷,他满腹诗书,却成了最无用之人。
有句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刘姥姥也说,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甄士隐落魄时,如果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和体面,好好学习生存之道,也不失为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可他不仅没这么做,在钱花的差不多,家里越来越穷的时候,竟然撒手不管,跟着人离家出走了。
因此,甄士隐犯的第三个致命错误就是抛下了妻子自己出家去了。当然了,在红楼梦的故事设定里,甄士隐出家是因为他有慧根,而且经历了尘世的一番富贵和贫穷,正所谓劫数已满,是时候回去销号了。
但如果跳出这个上帝视角,站在甄夫人封氏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了。这甄士隐显然就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被逼无奈,只好出家去了。
因此,当封氏得知丈夫跟着疯道人飘然而去时,哭了个死去活来,她为什么哭?女儿丢了已经要了她的半条命,家被烧了又一次被命运重击,但好歹丈夫一直在,她还有依靠和指望。如今丈夫也走了,让她一个人怎么活啊?
甄士隐的出家看上去是顿悟了,人生不管多长都有尽头,不管多么富贵都会到头,活这一世终究受苦。但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他只顾着自己出家解脱,却完全不顾妻子的死活,也违背了出家人慈悲为怀的理念。
甄士隐的出家,看上去是悟了,尤其他对好了歌的解注,可以说是整部红楼梦的精髓。但也不得不说,他的出家与其被饥寒交迫的生活所迫已经走投无路只好悬崖撒手也有很大关联。这也恰好与道人所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理念契合。
甄士隐曾经的富贵即是好,后来的落魄便是了,而他最终的顿悟出家又是好,当然,这对妻子甄夫人来说,却又是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好好了了,变幻无穷,真的就像梦一场啊。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