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绮蝶
本周,特朗普政府同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沙特利雅得分别会谈,三方声明均提到同意在黑海实施有条件的停火,并将制定禁止袭击俄乌能源设施的机制,但在如何杜绝使用武力、撤销制裁、停火条件等具体内容上分歧依然很大。特朗普首次承认,他推动的快速结束俄乌冲突的行动遇阻,并指责普京是在拖延美国斡旋进程,以谋求西方更多让步。泽连斯基在英法德的支持下立场更加强硬,并明确指出美国版本的矿产协议内容仍不符合乌克兰要求。僵局之下,美国态度也出现变化,开始向国际社会抛出橄榄枝,首次欢迎“第三国”参与斡旋俄乌冲突。
与此同时,美国副总统万斯本周强行访问了格陵兰岛,成为特朗普政府访问该岛的最高级别官员,引发丹麦及欧洲国家的不满和批评。特朗普此前多次表达了控制这块丹麦自治领土的兴趣,认为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和资源价值。此次访问被外界解读为美国进一步试探格陵兰岛归属问题的行动。
万斯登岛的争议与目的
万斯到访格陵兰岛属于“不请自来”。按照最初的计划,万斯的夫人乌莎·万斯将率团访问格陵兰的首府努克并参观历史遗迹,观看格陵兰岛的国家狗拉雪橇比赛,行程3天。随行成员包括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和能源部长赖特。这遭到了欧洲方面的强烈反对。之后,万斯突然宣布加入,行程改为1天,只访问格陵兰岛西北部的皮图菲克太空基地,该基地是美国在格陵兰岛的重要军事设施,承担导弹预警、防空和太空监视等任务。
万斯此次登岛,是特朗普“控制格陵兰岛”议题的一部分,此前,特朗普的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曾前往格陵兰岛进行“私人访问”,并与当地人聚餐,期间还与特朗普通话,暗示要与格陵兰达成某种协议。但是,从特朗普儿子、万斯高调登岛的做法,再结合最近的国安团队“Signal群聊”事件来看,特朗普推进这种争议性外交议题时缺乏专业性和敏感性。格陵兰岛是丹麦的自治领地,其居民拥有强烈的自治意识,美国单方面的动作容易被视为对主权的挑衅。这种做法有损美国与丹麦及北约盟友的关系。而且,从万斯缩减行程和当地舆论来看,格陵兰岛多数居民对美国此举反应冷淡甚至敌对。
▲万斯在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发表讲话。
万斯夫人最初的计划强调“文化属性”,但同时白宫又派遣国家安全顾问和能源部长随团到访当地军事基地,不得不让外界怀疑美国“别有用心”。从地缘政治和战略角度看,格陵兰岛对美国确实有重要意义。它位于北美与欧洲之间的关键位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稀土元素),且其军事潜力不容忽视。
《外交政策》本周评论称,美国对格陵兰自然资源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围绕着关键矿物和稀土元素,因为稀土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35战斗机和风力涡轮机的制造至关重要。中国掌控着全球许多关键矿物,尤其是稀土的加工和提炼供应链,这种主导地位令美国急于控制更多矿产资源。但是,即使特朗普政府与格陵兰岛达成某种协议,开发格陵兰的自然资源也非易事。据彭博社报道,尽管格陵兰拥有稀土储量,但其规模小于中国、巴西、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甚至美国。加上格陵兰位于北极,开采过程复杂,昂贵且耗时,无法评估其经济效益。
美国“穿梭外交”转向“第三方”参与?
在美国与俄罗斯、乌克兰分别于沙特举行会谈后,虽然各方都同意在黑海停火和停止打击能源基础设施,但具体诉求差异很大。比如,俄方称黑海停火的前提是西方国家解除对俄罗斯的相关制裁,乌方则敦促俄罗斯应该无条件停火。在利益难以交汇的情况下,美俄乌都表示欢迎第三国斡旋,以支持能源基础设施及黑海停火协议的实施。俄罗斯总统普京27日甚至表示乌克兰现政权缺乏合法性,并建议在联合国监督下,与美国、欧洲及俄罗斯的伙伴国家共同探讨在乌克兰设立临时管理机构,以在乌克兰进行民主选举并产生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
普京提到的“联合国、欧洲和俄罗斯的伙伴国家”,或许正是美俄乌欢迎参与谈判的“第三方”。具体来看,关于黑海停火协议的达成与实行,离不开土耳其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关于俄乌能源基础设施停火的监督,只有中国、印度等中立国家的参与,才能说服俄罗斯切实遵守协议;而俄罗斯面临的一系列经济制裁,其中大部分都来自欧洲国家。
▲当地时间3月24日,美俄代表团结束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会谈。
特朗普今年就职前曾提到寻求“中国帮忙”解决俄乌冲突,但在就职后,他并未提及这一点,他的国安团队也不希望中国在解决俄乌冲突方面“渔翁得利”,所以外交斡旋地点都选择在了沙特。现在,美国欢迎第三方参与斡旋,代表着特朗普政府承认其急于求成的“穿梭外交”难解当下俄乌困局。特朗普25日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俄罗斯可能在拖延时间。英国《卫报》评论称,特朗普团队在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穿梭外交有时更像是一场失真的“传话游戏”,其所追求的停火协议与大肆宣传的东西相比要遥远得多。随着美国的商业导向型谈判代表(资本家)与经验丰富的俄罗斯外交官(拉夫罗夫等人)交锋,美方的策略显得有些天真。俄罗斯代表带来了数十年的经验,并拿出一系列协议草案来引导讨论。而美国谈判代表则显得处于下风。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阿伦·戴维·米勒认为,特朗普的行事风格就是始终保持急切,追求交易、短期利益和即时成果。但是美国的外交政策——无论是乌克兰、加沙还是伊朗——都不能用一届政府任期来衡量,而是以世代为单位的漫长过程。他指出,仓促解决问题存在风险,“因为特朗普过于急于求成,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误判了问题的本质。”
本周文章提到,美俄两国在乌克兰的战略博弈,不仅是传统大国竞争的延续,也反映了在全球权力再分配背景下不同力量对国际规则和未来秩序愿景的分歧。这场危机及其潜在的解决方案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大国关系,并预示着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秩序正在加速建构中。这一转变不仅影响着地区安全,也对全球战略格局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冲击。
特朗普加征“永久性”汽车关税
特朗普本周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征25%的“永久关税”,给饱受美国关税威胁之苦的盟友再一记重击。特朗普希望通过保护主义政策促使外国车企赴美投资建厂,重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然而,其关税政策带来的短期阵痛已在全球经济中引发连锁反应。甚至连马斯克都公开表示,虽然在美国市场销售的特斯拉全部在美国国内生产,但关税仍然对特斯拉影响很大,将影响来自其他国家的特斯拉汽车零部件的价格。
▲3月26日,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征收25%的永久关税,该措施将于4月2日生效。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经济学家布拉德·塞策(Brad Setser)表示,这是一项风险不小的举措。从长期来看,这些关税可能会促使美国国内汽车实现生产增长。但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将“极具破坏性”,并会给美国消费者和整体经济带来高昂成本。也有经济学家预测,关税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破坏性尤为严重,因为这两个国家融入北美汽车供应链已有数十年之久。《华尔街日报》指出,特朗普的贸易战正迫使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在反击与妥协之间做出抉择。然而,问题在于,没有人能确定哪种方式最能让特朗普按他们的意愿行事。在选择反击的国家中,加拿大、中国和欧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筹码来对美国经济施加压力。而英国、印度等谈判筹码较少的国家则选择暂时接受关税冲击,押注于维持与特朗普的良好关系。
本周文章指出,几十年来,美国批评中国对美国产品征收高关税和实施其他贸易限制,而如今,美国也开始模仿这种做法。美国当前的经济模式展现出一种趋向于中国模式的以保护主义、外资限制、政府补贴和产业政策为核心的“国家主导型经济”体系。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资本形成与增长专业教授,现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的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警告,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和地缘政治压力维持美元地位,但其缺乏善意和现实依据的做法可能加速美元衰落,甚至引发全球货币体系变革。被称为“金砖之父”的高盛首席经济学家、英国前财政部长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则表示,如果美国放弃作为安全保障者和战后多边机构主导者的角色,其他国家将被迫“自立自主”,美元霸权地位可能走向终结。(详见)
本周其他原创文章
其他
3月28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访问菲律宾和日本。在马尼拉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举行会谈时,赫格塞斯重申了华盛顿对美菲同盟的坚定支持,强调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持久重要性,称两国必须并肩应对中国挑战。在日本,赫格塞斯则敦促日方增加国防开支,加强防卫能力。
3月26日至27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访问加勒比地区,行程包括圭亚那、牙买加和苏里南。鲁比奥此次出访的一大背景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在中国建造或有悬挂中国国旗船舶的船队收取停靠费用,并将敦促盟友采取类似措施,否则将发起制裁。
3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宫对记者表示,如果中国能够协助促成字节跳动出售TikTok的协议,那么他有可能提供“关税减免”或其他好处。他称,虽然TikTok很重要 ,但关税的价值要比TikTok高。
3月26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举行视频通话。中方就美以芬太尼为由对华加征关税、有关301调查以及拟出台“对等”关税等表达严正关切,希望美方尽快回到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双方关切的轨道上来。
3月2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两份文件,将来自中国、阿联酋、南非、伊朗等80个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50余家中国科技企业。这是特朗普今年上任以来,美国商务部首次调整“实体清单”。
3月24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将从4月2日起对购买委内瑞拉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征收25%的关税。他还表示,未来数日将宣布涉及汽车、木材、芯片等产品的关税。
高端访谈
更多访谈
基金会动态
更多动态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