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说

零下40度的建筑工地上,他们用血肉筑起“忠诚金”

凌晨四点,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寒风卷着雪粒砸在建筑工地的铁皮棚上。28岁的朝鲜劳工朴成哲被刺骨的冷风冻醒,他裹紧从二手市场淘来的破旧棉衣,和二十几个工友挤在漏风的工棚里,等待监工吹响上工的哨子。这是他在俄罗斯的第三个冬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但每月到手的工资仅有300美元——而他的工资条上明明写着1000美元。

"剩下的钱都交给国家了,这是我们的忠诚。"监工老金叼着烟头,把一沓卢布塞进贴着金正恩照片的铁皮箱。这个箱子每月都会被专人送回平壤,里面的"忠诚金"最终变成核试验基地的零件,或是高官子女的瑞士名表。


联合国一纸禁令,逼出朝鲜"外汇游击队"

时间倒回2016年,联合国安理会的第2270号决议像一记重锤砸向朝鲜经济。煤炭、铁矿石等支柱产业出口遭禁,金融结算渠道被掐断,这个本就封闭的国家瞬间失去90%外汇收入。开城工业园区五万工人一夜失业,平壤百货大楼的货架日渐空荡,连医院都开始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

"当时市场上连中国产的方便面都成了奢侈品。"曾在中朝边境经商的李老板回忆,"但金正恩办公室的法国红酒从没断过货。"

正是在这种绝境下,朝鲜启动"人力换外汇"计划。五万名经过严格政审的劳工被分批送往全球70多个国家,他们中有建筑工、伐木工,也有精通编程的IT工程师和会四国语言的医疗队。这些现代版"国家奴隶"每年为朝鲜创造23亿美元外汇,足够购买800枚"火星-17"导弹的燃料。


比996更残酷的"朝鲜式劳动"

在蒙古乌兰巴托的某建筑工地,朝鲜劳工崔明浩每天要搬运3吨水泥。他的工卡记录显示:早晨5点开工,凌晨1点收工,20人挤在没通水电的毛坯房里,三餐是泡菜配糙米饭。最让他恐惧的是受伤——上个月工友从脚手架上摔断腿,监工直接从工资里扣除了医药费。

"我们就像人肉电池。"在波兰餐馆打工的女工金善美偷偷告诉记者。她的护照被收走,三年没和儿子通过电话,每天端盘子挣的50欧元中,35欧要上交"爱国基金"。最魔幻的是,宿舍墙上金正恩画像旁贴着波兰语标语:"劳动最光荣"。


无形的锁链:监控、连坐与洗脑

2017年,黑龙江某林场发生过震撼一幕:朝鲜伐木工李哲民趁着夜色逃往中俄边境,却在距离自由只剩200米时,被同胞举报抓获。等待他的是遣返回国,而他在元山的家人被注销户口,妹妹被开除出平壤交响乐团。

"每个海外班组都配有3名监工。"脱北者张振浩揭露,"他们会轮流值夜,连上厕所都要报备。"更可怕的是思想控制——每周雷打不动的"主体思想学习会",海外劳工居然要对着平壤方向鞠躬;手机被植入定位软件,连浏览网页都会被记录。


黑色产业链背后的国际共谋

讽刺的是,这套现代奴隶制度竟受到某些国家"欢迎"。俄罗斯远东开发商伊万诺夫算过账:雇佣朝鲜工人比用本国工人便宜60%,"他们从不罢工,生病都坚持干活"。在马来西亚,某IT公司以月薪800美元雇佣朝鲜程序员,实际支付给平壤方面的是2000美元/人。

更荒诞的交易发生在非洲。安哥拉某钻石矿曾被曝用朝鲜劳工抵偿军火债务,这些矿工每挖出1克拉钻石,朝鲜军方就能获得0.5克武器级铀矿。


当人肉电池耗尽之后

随着国际社会施压,德国、科威特等国已开始驱逐朝鲜劳工。但平壤显然找到了替代方案:在马来西亚的赌场、迪拜的免税店,突然出现大批"朝鲜留学生";蒙古的建筑工地上,"中国朝鲜族工人"数量激增;而俄罗斯的渔船里,开始混入没有国籍文件的"海上幽灵"。

"这种模式注定崩溃。"首尔大学教授崔元植指出,"当最后一代被洗脑者老去,当年轻一代通过暗网接触外界,建立在恐惧与谎言上的体系终将瓦解。"

血汗浇筑的核武,能否守护他们的未来?

夜幕降临乌兰巴托,崔明浩望着远处灯火辉煌的市中心发呆。他听说那里有能视频通话的网吧,有24小时热水的宾馆,但他永远走不出半径500米的工地围栏。监工正在清点今天的"忠诚金",这些钱明天就会变成核试验场的混凝土,或者将军女儿巴黎留学的新跑车。

"我们究竟在为谁打工?"这个疑问深埋在五万劳工心底,就像西伯利亚冻土下的种子,终将在某个春天破土而出。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