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30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28日刊登题为《法国和欧盟的一系列外交活动能否缓解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文章,文章编译如下:
随着特朗普政府疏远美国的盟友,中国和欧洲似乎在双方关系上采取了更务实的态度,但在贸易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这是一些分析人士在北京近日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后得出的结论,其中包括法国外长巴罗和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的访问。
中法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重申了对《巴黎协定》的承诺,双方同意办好战略和经济财金等高级别对话,并承诺深化农业、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合作。
双方几乎不加掩饰地批评了美国,指出“一些国家从科学共识上倒退、从多边机构退出,这只会让我们进一步坚定决心并加强行动”。
但双方在贸易问题上关系还有些紧张。巴罗在与中方会谈后表示,法国正寻求“快速解决”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的问题。中方此举被视为就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反制。
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关系专家王义桅表示,中国和欧盟“毫无疑问需要合作,而且已经在这样做”,以应对特朗普政府带来的挑战。
但他也指出,障碍依然存在,包括欧盟内部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仍存在分歧。
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副代表的周小明表示,欧美在乌克兰问题上出现裂痕后,欧洲可能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比如减轻对中国的压力。
他认为,目前判断这种微妙变化将如何影响中欧关系还为时过早。欧盟继续在经济问题上指责中国,并视中国为对手和竞争者。(编译/刘宗亚)
欧盟委员会大楼(新华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