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好经验和好传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家校联结的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还要不要家访?如何家访效果更好?校家社周刊请读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就“家访”问题发表看法和意见,现择优选取部分稿件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编者
家访不必拘泥于形式
陆青春
近日,教师家访遭遇困境和挑战的现象引发热议:家访是否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
曾经,家访一直被视为家校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家访的受欢迎程度和效果都难以达到预期。一方面,有些学校的家访流于形式,教师与家长之间未能开展有效交流;另一方面个人隐私意识不断提高,部分家长担心家访会暴露家庭隐私,影响孩子的公平教育。此外,现代家庭的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长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专门接待老师。
“家访遇冷”的困境,反映出传统家访模式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也凸显了创新家校沟通方式的紧迫性。亟须找到新的切入点,推动家校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首先,打破单一模式。家访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无论怎样“访”,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教师不妨转变思路,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家访形式。除了传统的入户家访,还可以“反向家访”,邀请家长来学校,或者双方约定好合适时间,去学生家附近的咖啡馆、公园等公共场所。这样既能满足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需求,又能尊重家长的隐私和意愿,让家长感到更自在。
其次,加强沟通理解。班主任在进行家访前,应与家长提前进行充分沟通,详细说明家访的目的、内容和意义,让家长了解家访并非“告状”,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提前与家长预约家访时间,并询问家长是否有顾虑。在沟通中,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家长的想法,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和关心。教师还可以向家长分享一些成功的教育案例,让家长了解家访对孩子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他们的顾虑。
再次,创新沟通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沟通机制。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线上家长会、建立班级微信群或QQ群、钉钉群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的信息。同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困惑,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实验学校教师)
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变化
肖珊珊
还记得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家长会上,家长们通过视频连线参会,当时的场景也折射出当下家校沟通的深层困境:当微信消息取代促膝长谈、定位签到替代实地探访时,教育场域中那个最具温度的情感联结点,正在数字洪流中逐渐消解。
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教师通过社交软件完成90%以上的家校沟通,但超过80%的家长认为这种交流“流于表面”。家访的本质是教育主体在生活世界的相遇。
有一些学校在这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一次外出学习的时候,我发现杭州市一所实验学校推行的“教育观察式”家访模式值得借鉴。该校教师团队将家访转化为一场持续的教育观察:通过首次家访绘制出“家庭文化生态图”,三个月后追踪教育要素变动,学期末再形成学生的动态成长档案。这种深度参与式观察,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微妙的情绪变化和其背后原因,及学生家庭的个性化需求。
在广东东莞某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坊”打破了传统家访的单向输出模式。教师邀请家长用黏土塑造心中的教育图景,用角色扮演重现亲子冲突场景。当一位父亲在扮演孩子时突然哽咽,“原来我每次摔门而去时,孩子的心里是这样害怕”,教育的共情真正在场域中流动起来。
上海某学校的“家庭微课程”实践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布道者,而是家庭文化的研究者。他们记录祖辈讲述的移民故事,整理家庭中的父亲修理摩托车的工序图,将这些生活智慧转化为教学资源。当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被看见、被尊重,真正的家校联结建立起来时,真正的教育公平也开始生根发芽。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应成为情感退化的遮羞布。芬兰教育部推行的“教师家访津贴制度”,德国实施的“家访专业能力认证体系”,都在制度层面确认了家访的现代价值。我们可以建立家访质量评估模型,将环境观察、非言语交流、文化解读等能力纳入教师发展指标体系,让这份“推开门”的教育勇气获得专业支撑。
(作者系河北省雄安容和乐民小学教师)
面对面的教育现场感无法复刻
尹俊秀
在5G信号覆盖城乡的时代,家校微信群里的消息此起彼伏。当指尖滑动屏幕就能完成“云端沟通”时,那双叩响学生家门的教师的手,依然在敲击着教育的本质。家访不是过时的仪式,而是破解教育密码的关键钥匙。
网络时代的虚拟沟通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却始终无法复刻家访带来的教育现场感。比如当教师走进学生卧室,看到墙上斑驳的海报、书桌上凌乱的作业本时,教育的全息图景即刻展开。这种三维立体的观察,让教师能够捕捉到学生性格形成的密码:书架上的漫画显露了孩子的阅读偏好,墙角的球鞋诉说着孩子的运动轨迹,父母和孩子在家中的说话语气可以看出亲子关系的真实距离……正是这种浸入式的环境感知,让教育建议摆脱纸上谈兵,真正扎根现实土壤。
家访创造的教育场域中,眼神的碰撞比视频通话更真实,握手的温度比表情包更生动。当教师穿过城市的霓虹或乡间的小路,这份跋涉本身就成为最好的教育宣言。比如当我去留守儿童小B家中家访,她的奶奶用布满老茧的手为我斟茶时,颤抖的茶壶里倾注的不仅是茶水,更是一个祖辈对教师的信任,还有一个家庭对教育的期待。
在家访构建的“第三空间”里,教育回归最本真的模样。没有会议室的正襟危坐,褪去校园环境的程式化,在客厅的沙发上、在厨房的餐桌旁,教育的对话获得更自由的呼吸。这种去行政化的交流场域,往往能催生最具建设性的教育方案。家访后,我和小B父母也有了深入的沟通,他们最终决定轮流返乡陪伴孩子成长,我为这个家庭的改变和成长而由衷高兴。
有效的家访需要构建“观察—诊断—处方”的完整闭环。教师既要成为敏锐的观察者,捕捉家居细节中的教育线索,又要担任专业的分析师,将碎片信息整合成教育图谱,最终要化身智慧的策划师,提供定制化的成长方案。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跨学科素养,从心理学到社会学,从沟通艺术到危机干预,都需要在家访实践中融会贯通。
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当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时,更需要警惕工具理性对教育本质的侵蚀。家访所承载的教育智慧,在于它始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这趟叩响学生家门的旅程,丈量着教育的温度,校准着育人的坐标,在数字时代守护着教育最珍贵的“在地性”。当我们带着教育的初心推开一扇扇家门,实际上也在叩响学生们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作者系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庐陵学校教师)
在唤醒与共情中去交流
曹志坚
家访,是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重要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访被赋予全新内涵,它可以于角色转换、场域延伸、语言重塑中实现重构,从传统单向的“告知”与“检查”,转变为双向的“唤醒”与“共情”,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在角色转换中建立信任。以往家访时,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进入学生家门,简单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听取家长反馈,最后结束走人,纯粹流于形式,很难形成有效合力。我尝试着在家访中改变自己的角色。比如班上的小宇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学校一直扮演着“隐形人”的角色。来到小宇家里家访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急于谈孩子的表现等,而是和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起家常。当小宇爸爸说起孩子养宠物的经历时,不善言辞的小宇话开始多起来,甚至眉飞色舞地分享经验和体会。我们之间的陌生感一下子消失了,我也适时地分享了小宇在学校帮助同学的事情,小宇和他父母脸上满是惊喜。从那以后,小宇在学校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当我们老师可以转换角色,多一些换位思考时,更容易收获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二是在场域延伸中走近彼此。家访,不应只是踏进学生家门,更要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内心世界,实现从“物理空间”到“内心深处”的场域延伸。婷婷是我们班上一名成绩优异的女生,但近期情绪低落。去她家家访后,我发现原本整洁温馨的家显得有些凌乱。直觉告诉我,婷婷家里可能出问题了。于是我请她父母短暂地回避,先单独和孩子聊起来。婷婷慢慢地向我敞开心扉,原来她是因为某些家庭变故,造成内心焦虑。随后,我们一起探讨当家庭出现问题时怎么办,如何保持好的状态,她也坦诚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希望得到的帮助。后续我也在征求婷婷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和他们进行了与问题相关的交流,给他们一些可行的建议。
教师在家访中要善于从家庭环境、成员互动等细节中发现问题,尽量营造一个安全、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和家长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只有这样,家校共育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
三是在语言重塑中平等交流。此前在家访时,我习惯用一些教育专业术语,认为这样能体现自己的专业性,这无疑和家长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比如学生轩轩在学校有点儿调皮捣蛋,以往和轩轩家长交流时我经常说“孩子需要进行行为矫正”或者“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家长的神情中明显流露出一些抗拒。后来我换了种说法:“轩轩这孩子很活泼,精力特别旺盛,就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我们一起琢磨琢磨,怎样引导他把这股子活力用对地方,你们觉得呢?”轩轩家长连连点头,并且积极配合制定了一些矫正措施,一段时间以后轩轩有了不小的改变。
家访中我们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家长平等交流,语言要具体、接地气,要让家长和学生易于接受,这样才能有效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沟通更真实、有效地发生。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教师)
多理解新一代家长的特殊性
刘斌
家访,这项在我国延续已久的教育传统,在数字化浪潮与代际更迭的双重冲击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新审视家校关系的本质特征与演化逻辑。
现代性转型正在重塑家校互动的时空场域。“90后”一代家长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其生活节奏和方式已深深烙上“加速社会”的特征。有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城市青年日均工作时长已经超过10小时,叠加通勤与育儿时间后,传统家访所需的至少2—3小时固定时段,对一些家长来说时间成本有点儿高。这种时空矛盾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尤为突出,家校地理距离的延展与生活时间的碎片化,使得入户家访逐渐蜕变为一种仪式性负担。
代际认知差异则消解了传统家访的权威性。一些年轻家长在自媒体时代形成的平等对话意识,使得他们对“上门检查”式的传统家访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比如他们会认为家庭空间属于隐私领域,不愿意向人轻易坦露私人空间。
突破困境需要构建“三维一体”的新型家访体系。在技术维度,现实技术为家访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如北京市朝阳区开展的“VR全景家访”,通过360度摄像设备记录学生生活空间,教师可在约定时段远程观察其学习环境,既保留场景感知功能,又规避隐私侵犯风险。在内容维度,家访需要从“问题导向”转向“成长叙事”。上海市静安区推行的“教育画像”项目,通过AI分析生成学生多维发展报告,使家访对话聚焦于潜能开发而非问题纠错。杭州市一所小学的“家访菜单”模式,提供学业规划、心理辅导、亲子关系等十余个专题模块,家长可自主选择会谈主题,实现精准化服务。在关系维度,重构平等对话机制势在必行。成都七中实施的“三方会谈”制度,引入学生作为家访主体,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的等边三角形对话结构。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家校关系的本质,使其从行政性督导转向专业性协作。
破解家访困境还需要构建制度创新的生态系统。在教师端,可以建立教师新型家访能力认证体,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在家长端,也要想办法有效提升他们的配合度。价值重构是制度创新的深层支撑,要将家访重新定义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行动”。这种价值转向在南京某实验学校的“家校成长共同体”项目中得到实践,家长通过参与家访流程设计,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设者。杭州师范大学建立的“家访质量评估模型”,将学生发展增值作为核心指标,推动家访回归育人本质。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节点,家访模式的创新已超越方法改良的范畴,成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切口。这不仅是技术工具的更迭,更是教育关系的重构;不仅是沟通效率的提升,更是育人共同体的再造。当新型家访体系能够兼容数字时代的效率诉求与人文关怀的价值坚守时,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真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三圣乡樱桃小学教师)
做好家校沟通的“加减乘除”
宋早红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家校沟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传统的教师上门家访不仅是一种沟通手段,更是教育情感传递的桥梁,是连接家庭与学校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教师在新时代的家访也需要用心守护与创新求变,不妨尝试运用以下几条“加减乘除”法则。
“加”:增加情感与信任。每次家访前,教师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成长经历、兴趣特长等,以便在交流中有的放矢。我往往会在家访时耐心倾听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困惑,分享孩子在校的亮点与进步,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规划。另外,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如存在学习困难、行为偏差或遭遇家庭变故的学生,我会适当增加家访频次,争取及时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支持。
“减”:减少形式与负担。我们应当让家访回归真诚对话的本质,摒弃“必须家长全程陪同”“必须要进入学生家里”“必须拍照打卡”“必须家长填表签字”等形式主义的要求。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心理或姿态。如果遇到家长对学校有误解,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坦诚沟通。
“乘”:发挥乘法效应。在家访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另外,我们在智能化时代要融合科技手段,提高家访时的效率,比如利用多样化软件在线上保存并分享学生在校成长的视频、照片等资料,还可以向家长分享科学实用的网络育儿信息等。
“除”:祛除功利与焦虑。教育的功利主义容易裹挟一部分容易焦虑的家长。面对家访中家长们经常会问到的“升学率”“成绩排名”等话题,教师应当用专业知识和科学理念引导家长树立长远的成长型思维,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要在保障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其潜在的兴趣和能力,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思维品质、人际交往能力等,帮助家长跳出“分数至上”的焦虑怪圈。通过家校合作,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30日 第04版
作者:陆青春 肖珊珊 尹俊秀 曹志坚 刘斌 宋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