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一场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备受谴责,他的政治生涯也从此有了污点,往后数十年来,他都背负着这一污名,直至他生命结束,名誉也没有得到完全恢复,不过后来人们承认,在会议上对粟裕的批评也都是不客观的。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立下的赫赫功勋令众人敬仰,就连毛主席也对他赞誉备至,但随着时局变化和特殊运动的兴起,粟裕受到了影响,还专门开了一场针对他的批判大会。

这次会议规模庞大,十大元帅中有七人到场,会议上许多曾经的战友,改变了以往的态度,严厉批评了粟裕,其中,彭德怀对粟裕的批评尤为尖锐。

粟裕被批评的问题多数与国防部有关,彭德怀是国防部的负责人,他的态度最为明显,至于其他人有跟风的,有落井下石的,也有模棱两可的,但在众多批评声中,贺龙的态度最引人瞩目。



贺龙与彭德怀都是刚毅而直率的人,他们在很多事情上判断也比较像,但在对待粟裕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彭德怀不同,贺龙认为粟裕的错误不该受到如此指责。

贺龙虽与粟裕的交往很少,但他认为粟裕是一个人品端正之人,所以在会议上,贺龙拒绝对粟裕的批判,他不想随波逐流,就选择了沉默。

曾经如此相像的两个人,为何在对粟裕这件事情上,看法差别如此之大呢?事实上,这是一系列误会与政治争议,还要从粟裕所犯的一些“错误”说起。

粟裕与彭德怀接触比较多,第一次出现分歧是在攻打马祖列岛时,粟裕绕过彭德怀直接发布了进攻命令,引来了彭德怀的不满,在共产党这个严谨的组织中,这是对上级的不尊重。



其实粟裕并不是不尊重,而是他已经提前得到中央的认可,由他来负责金门事件,在了解各种情况后,粟裕认为先解放马祖列岛比较重要,这样有利于后续的行动,事先也获得了彭德怀的认可。

由于进展比较缓慢,粟裕需要和南京军区配合作战,因为沟通不畅导致消息传达错误,彭德怀没有收到通报的方案,才会被误解为对彭德怀的不尊重。

此外,1957年发生了一件事件,新中国刚刚成立,各个部门的管理仍然混乱,也不知道具体事务的负责人,粟裕在没有报备的情况下,直接向苏联代表要了建设资料进行学习,这时正值彭德怀管理军委工作,这直接引发了彭德怀的不满。



还有一件事就是,在朝鲜志愿军撤退的时候,粟裕在下达命令时没有经过国防部,这让彭德怀认为粟裕有意夺取国防部的权力,这些事件加在一起,导致了彭德怀认为他是个人主义者,所以才会在会议中批评粟裕,而事实这些事件多有误会存在。

贺龙与粟裕之间交往很少,在了解粟裕情况后,贺龙认为粟裕只是不善于处理政治问题,导致许多人误解他,并不是在军事能力上有问题,所以他在会议上始终保持沉默,不愿加入批评的行列,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粟裕并未犯下大错,因此后来他才会得以平反。



粟裕处事不够圆滑,在政治上的表现不够成熟,才会导致了一些误解,但这些误解并不能掩盖,粟裕的忠诚与坚持,尽管他不善交际,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对祖国事业的执着,值得我们学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