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名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月刊)创刊于1993年,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重视学术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创新性、理论性、政策性,尤其欢迎体现新思想、新方法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文化研究、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
刊物级别
AMI核心(2022版), 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 中文核心(2023年版), RCCSE(中文核心A)(2023第七版), 维普收录, 知网收录, 目次收录(万方), NCPSSD(国哲社文献库),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官网信息:不收版面费,匿名审稿。
投稿方式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出版日期:月刊,每月26日出版
3、不收版面费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1.正文:论点明确、新颖,逻辑严密,数据准确,文字精练。
2.摘要:请用200—300字提炼论文的学术观点、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3.关键词:请选用3—5个词或词组反映论文的主题概念;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选用。
4.中图分类号: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查找。
5.图:应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达重复。图题中英文对照,英文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专用词除外)。图中内容的注释用中文直接注于图中。线条图必须清晰规范;照片图应有较强的黑白反差度,须标明放大倍数。
6.表:应精心设计,具有自明性,切忌与图及文字表达重复。表题中英文对照,英文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专用词除外)。一律使用三线表。
7.文献引证:在体例方面,统一采用当页脚注的方式,即无论是诠释性的注解,还是单纯的引用文献,在正文中用①、②、③、④……,标于需注释文字最后一字标点后的右上角,并在相关页码用脚注的方式以与正文中相同的注号引导注文。
8.译文要求: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单位全称、图标标题译成英文。作者姓名写出汉语拼音。
9.作者简况:请逐一写出姓名、单位全称、职称(或职务)、主要研究方向、电话号码、所在地、邮编、email地址。
10.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章应注明详细的“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号”等信息。
投稿要求
1.作者名以首次投稿所提供的作者信息为准,不得随意增加作者。
2.来稿以1.5万字左右为宜,内容要求能反映当前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
3.稿件一旦进入审稿流程,不得修改/增删作者姓名、单位等相关信息。
4.本刊采用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凡投稿本刊者,请勿在文中(含英文)标注姓名、基金项目等信息,作者姓名、单位、职称、研究方向、基金项目须另页上传。
5.凡向本刊投稿者均同意文章经本刊刊登后,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即让予本刊。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
6.投稿作者文责自负,如有侵权等行为,与本刊无关。
7.本刊谢绝纸质来稿,请一律以Word文件格式通过投稿系统上传。谢绝一稿多投,三个月内未见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删改,重大删改与作者商讨。来稿刊出后,赠当期刊物2册。
投稿经验
5月投稿,经过两次外审,退修返修,于10月30日退稿。该文为新闻传播学领域,博导一作,博士生二作,+两个省部级课题,稿件方向是“文化传播/文化史”
副主编初审,时间较长大概1个月以上;副主编初审后几天,责编查看审核意见;之后进入外审,我的稿件其中一个外审大概15天,第二个外审就比较慢,大概1个半月以上。然后是责编查看专家审回意见,每个外审审回,都会有一次“责编查看审回意见”。第二次专家审回→责编查看专家审回意见,大概用了20多天。
这个过程中,本人还比较欣喜,虽然对自己和博导的这篇稿件还有自信,但整体过程好像还是按部就班的推进着。然后就是漫长等待了,想着上交大也要放暑假,就一直等着。8月14日,查看系统显示“退修”(有邮件),并提示及时修改。系统中查看外审专家意见,一个专家建议写了500字,另一个300字。
总体上专家指出的问题和建议并没有动摇本文的研究基础,都是些修补性的建议,无伤大雅的问题。于是,严格按照两位专家的修改意见逐条修改并标注,且作修改说明。于8月29日,提交返修的修改稿件。这期间,系统上一直显示“编辑部处理中”,直至10月30日查看系统,显示“编辑部处理完毕:退稿”(无邮件通知)整个过程历经将近半年,心中其实还是蛮有期待的,突然显示退稿,实话讲还是有些黯然和失落的,毕竟相当于最后关口被拿下来了。
虽说投稿退稿很正常,但有多少人耗得起半年,又有多少个半年能给我们耗呢?最主要的是我的这篇,两位专家并未提出要命的问题,给出的建议都是小修小补型的,本人全部接受,并逐条修改,并一一说明且对应,为何能给退稿不太明白。
说一下这个刊物的外审意见:首先,确实有外审意见,相比很多杂志连外审意见都没有,该刊还好;其次,我的稿件外审专家给的意见,个人觉得比较水,明显能看出专家应该就看了摘要和结尾,并且不清楚什么是德国概念史方法。该刊全程全部都是系统显示进程,我的稿件全程没有编辑打电话或者发邮件联系。本人给该刊打电话从没打通过。不知道有些学友说编辑老师态度很好,是通过什么流程和编辑老师沟通的。总而言之,虽然这本杂志有诸多新闻传播学相关主题和栏目,但感觉媒介文化、文化传播,甚至国际传播投这里结果都不太好。
程序上,该刊;流程还算透明,但也不建议只跟它耗,时间成本非常高。
往期收稿方向及文章题目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的缘起、要点与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长期稳定的三重逻辑
全球南方”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建构
数字·智能的世界
数字技术赋能附条件不起诉:机遇、挑战与程序改良
论“法律奇点”语境下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关系
数字检察建构的信息权力基础及其法治风险防控
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C刊何以难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乡村体育赛事的群体情感动员及空间仪式化生产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游戏的跨媒介叙事与文化传播--《黑神话:悟空》赋能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国家话语新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影响因表,问题成因及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