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人员怎样参加社保?如何给自己添置一份个人养老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社会保障的相关议题,受到不少年轻网友的关注。
年轻人关心社会保障,不仅是在为自己“谋未来”,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当下”。一方面,在完善的社会保障支撑下,居民能够提高消费意愿、扩大消费需求,经济更有活力;另一方面,有了社会保障的兜底,年轻人更有意愿进行风险性决策,敢于探索未知,给社会创新带来新的动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所言,年轻人积极“备老”,收获的不仅是经济保障、财务规划意识,还有工作的动力、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不久前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成为排序第二的板块,仅次于“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其中,“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等措施,对近期社会关切的一系列社保话题进行正面回应。
我国社保体系建立以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1997年,国家统一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1年,国家组织进行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决定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这个世界上覆盖人口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中国社会稳健前行的强大后盾。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结构、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新就业形态、新业态的涌现,社保制度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也值得关注。可以说,没有一种社保方案是一劳永逸的,只有时刻保持对当下与未来的敏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调适,才能更有效地织实社保网络、激发社会活力。
拿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来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例如,针对“现在交的保险将来能否享受到”的普遍关切,有代表委员提出强化收益预期、破除社保的区域限制和结算障碍。这些建议已在国家政策中得到回应,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提出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演讲中表示,伴随着老龄化,当下年轻人需要提前对未来的养老做出预期和计划。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书记、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逐步缩小不合理的群体差异,持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增效,推进医养结合。
客观而言,不管是对个人还是企业来说,社保都会带来一定“负担”,给“到手收入”打上一定折扣。然而,一个有持续活力的社会,总是以更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现实中,往往是给员工提供更充分保障的企业,员工的离职意愿更低,企业发展更加稳健。劳动者处在更有预期的职业环境中,自然也有更大意愿进行生活改善、文旅休闲、个人发展等“非必需”的消费,促进更加良性的经济内循环。
当然,社保制度既要发挥兜底功能,也要具备功能上的弹性。例如,合理设置缴费基数,使更多人群被社保所覆盖;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作用;完善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总之,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是提振消费的“隐形引擎”,也是创新发展的“孵化器”。当每个奋斗者都能在制度庇护下从容前行,经济循环的活水就能澎湃不息。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