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0日讯(记者 杨秀峰 李冬阳)3月30日是“国际无废日”,这是由联合国大会于2022年12月14日通过决议设立的,旨在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推动社会向循环经济转型,并提高人们对零废物倡议如何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认识。
“国际无废日”理念与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都强调减少废物产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无废城市”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正式启动。自《“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印发以来,全国“113+8”个城市和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无废城市”正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当下,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无废城市”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废”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特征。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十四五”以来,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取得积极成效。从广度方面看,越来越多的地方积极参与到“无废城市”建设的工作中;从力度方面看,“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不断强化;从深度方面看,“无废城市”建设的成效逐步呈现。
“无废之城,有你有我;绿色未来,共践共行。”让我们携手共进,一同创造“无废城市”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