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思琦
杨明金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电影。 受访者供图
晚上7点半,夜幕降临。云南泸水市下橄榄村民小组的党员活动室小广场上,杨明金娴熟地把音响设备调试好,放起热场音乐,然后把幕布一点点仔细架起来。“要放电影啦——”现场的一名小朋友大喊了一声,人群渐渐朝音乐响起的地方聚集。不久,幕布上的光影开始闪烁。
47岁的杨明金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一家轮胎店的负责人,但他更喜欢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
一个人,一辆皮卡车、一台放映机、两个音响、一包幕布幕架……杨明金带着这些“家当”,穿梭于怒江大峡谷两侧的各村寨之间,为村民免费放映电影。一条条蜿蜒的山路,见证了杨明金27年的坚守。
杨明金从小喜爱电影,特别是红色电影。“7岁那年,村里来了放电影的人,放的是电影《雷锋》。”杨明金说:“那场电影看完,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买一台放映机,免费放给大家看。”
电影是怎么放出来的?银幕上的人为什么会动?一有空闲时间,杨明金就不断琢磨。1998年,杨明金从汽修学校毕业,他没有忘记那个放电影的梦,于是赊账购买了放映机和幕布。白天干活挣钱,晚上背起机器,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免费放映之路。后来,随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杨明金成为泸水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27年来,他免费为56万人次放映了5100余场电影,足迹遍布云南许多地方,在高山峡谷间点亮了许多人心中的电影之光。
《红海行动》《中国蓝盔》《中国机长》……杨明金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放映计划。不管有多远、观众有多少,只要有需要,他都会准时把电影送进村。
“有一年我放完电影,一位老人走过来说‘要是你的电影能讲傈僳语就好了’,我才意识到,她其实没听懂对白。”杨明金回忆起这段往事,“第二天我就打电话给电影机械厂,知道涂磁录音技术可以把电影配音转换成傈僳语,我太高兴了!对着图纸研究了3个多月,后来又请专家来帮忙调音,反复调试了上百次,成功了!”时至今日,一想起这件事,杨明金仍然很兴奋,充满成就感。现在,他放映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傈僳语配音。
“一秒24格”是杨明金的微信名。在他的朋友圈中,有夜幕下人们聚精会神看电影的照片,有电影前播放的公益宣传知识的画面,条条都和电影有关,充满了他对电影的热爱。“我们把电影送到群众家门口,让老人、小孩走出家门就可以享受电影带来的文化大餐。”杨明金说。
光影流转间,一台放映机也映照着杨明金的赤子之心。他不仅是电影文化的传播者,还是公益服务的多面手。自学急救知识、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自掏腰包帮扶资助……杨明金的故事,远不止于银幕。他荣登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获得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个人等荣誉。
“一秒24格,每格都有美好的故事。我会用心用情把公益电影一直放下去,放到搬不动机器为止。”杨明金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3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