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的最西端,有一个曾经掌控全球海洋霸权的帝国 —— 葡萄牙。这个国土面积仅 9.2 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在大航海时代曾建立起横跨三大洲的殖民帝国,其鼎盛时期的辉煌至今仍在历史课本中闪耀。

然而,当时间的车轮驶入 21 世纪,这个曾经的海上霸主却沦为南欧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葡萄牙的兴衰史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国际政治的角斗场中,没有实力的国家,即便加入再多的国际条约,也不过是风中浮萍。



一、先天不足的地缘困境:被锁在半岛末端的宿命

葡萄牙的地理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在欧洲格局中的边缘地位。这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角的国家,东面和北面被西班牙紧紧包围,西面和南面濒临大西洋。这种 “被锁在半岛末端” 的地理环境,使得葡萄牙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

当英法德等国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狂飙突进时,葡萄牙却因地理隔离错失了技术革新的机遇,其国内的制造业始终未能发展壮大。

历史数据显示,即便在 16 世纪葡萄牙帝国的鼎盛时期,其人口也仅有 150 万左右,这与同时期的欧洲强国形成鲜明对比。人口的稀少直接限制了国家的发展潜力,使得葡萄牙在欧洲事务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正如《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个 “小而贫穷” 的国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在欧洲列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更致命的是,葡萄牙的地缘劣势在近代战争中暴露无遗。1807 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葡萄牙,这个曾经的海上强国在陆地上毫无还手之力,王室被迫流亡巴西。

这场战争不仅摧毁了葡萄牙的本土经济,还加速了其殖民体系的瓦解。地理的封闭性和军事的脆弱性,让葡萄牙在欧洲列强的博弈中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二、殖民帝国的崩溃与经济困境:从全球掠夺到产业空心化

葡萄牙的衰落始于其殖民帝国的瓦解。19 世纪初,巴西的独立使葡萄牙失去了最富庶的殖民地,大量精英和财富随之流失,国家实力遭受重创。据统计,巴西独立前贡献了葡萄牙财政收入的 60% 以上,其独立直接导致葡萄牙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此后,葡萄牙试图在非洲拓展殖民地,但英国的强势介入使其在非洲的扩张举步维艰。这些殖民争夺不仅消耗了葡萄牙的国力,也未能为其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进入 20 世纪,葡萄牙的经济结构问题愈发凸显。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葡萄牙的制造业占比长期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甚至不及人口相当的捷克。捷克凭借其发达的制造业(占比 36%),吸引了现代、雪铁龙、本田等国际车企设厂,而葡萄牙的制造业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该国经济过度依赖旅游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等区域性强、附加值低的产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

这种产业空心化的后果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当欧元区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时,葡萄牙的国债收益率飙升至 17%,成为 “欧猪五国” 之一。

为了获得国际救助,葡萄牙被迫接受欧盟的紧缩政策,削减公共开支,导致社会福利下降、失业率攀升。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13 年葡萄牙青年失业率高达 42%,创历史新高。



三、条约庇护下的虚幻安全感:从北约到欧盟的依赖陷阱

二战后,葡萄牙急于寻找新的靠山,于是在 1949 年成为北约创始成员国。然而,这个看似强大的军事联盟并未给葡萄牙带来实质性的保护。

1961 年,印度为收复果阿对葡萄牙发动军事行动,这个曾经的 “海上霸主” 在印度军队面前仅仅坚持了 26 小时便宣告投降。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葡萄牙向北约盟友求援时,得到的却是集体沉默。

这场战争彻底暴露了葡萄牙的虚弱本质,也让其意识到条约的脆弱性。正如当时葡萄牙外长在回忆录中所写:“北约的承诺在实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何条约都只是一纸空文。”

此后,葡萄牙在东帝汶和澳门的殖民统治也相继瓦解,曾经的帝国荣光彻底消散。

冷战结束后,葡萄牙又将希望寄托于欧盟。2007 年,葡萄牙以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推动签署了《里斯本条约》,试图通过欧洲一体化来提升自身地位。

这部被视为 “简版欧盟宪法” 的条约,对欧盟的决策机制和机构设置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设立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等。然而,这些改革并未改变葡萄牙在欧洲的边缘地位。

分析人士指出,《里斯本条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欧盟的决策效率,但并未解决欧洲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对于葡萄牙这样的中小国家而言,条约带来的更多是形式上的参与感,而非实际的影响力。

在欧盟的权力格局中,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依然主导着决策进程,像葡萄牙这样的 “末流成员国” 很难通过条约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四、里斯本条约背后的欧洲博弈:中小国家的生存困境

《里斯本条约》的签署,本质上是欧盟核心国家为巩固自身地位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在欧盟的决策体系中,德国和法国通过 “双引擎” 机制牢牢掌握着话语权,而葡萄牙等中小国家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例如,在欧盟预算分配和重大政策制定上,德法两国往往通过私下协商达成共识,再将结果提交给其他成员国投票。这种 “大国主导” 的模式使得中小国家的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加剧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德国通过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能力,在欧元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则因产业竞争力不足,逐渐沦为欧盟的 “经济边缘地带”。

据欧盟委员会数据,2022 年葡萄牙的人均 GDP 仅为德国的 58%,这种差距在欧盟内部形成了 “中心 - 边缘” 的结构,进一步削弱了葡萄牙的国际地位。

面对这种困境,葡萄牙并非没有尝试反抗。2015 年,葡萄牙左翼政党联合政府上台后,曾试图通过增加公共开支和提高最低工资来刺激经济,但遭到欧盟的强烈反对。

最终,葡萄牙政府不得不妥协,继续执行紧缩政策。这一事件表明,在欧盟的框架下,中小国家的政策自主权受到极大限制,所谓的 “平等伙伴关系” 更多是一种政治修辞。

五、实力才是硬道理的永恒法则:从葡萄牙到全球的启示



葡萄牙的衰落史给所有国家敲响了警钟:在国际舞台上,实力永远是最硬的通货。无论是北约的军事庇护,还是欧盟的一体化条约,都无法替代国家自身的实力建设。

正如中国的发展历程所证明的,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的葡萄牙,虽然早已褪去帝国的光环,但它的历史教训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加入某个条约或组织来获得永久的安全保障。

唯有脚踏实地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掌握主动权。这或许就是葡萄牙的衰落留给世界最珍贵的启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