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 月 31 日,重庆五中院的死刑执行现场,29 岁的叶诚尘走完了她充满争议的一生。这个曾被网友称为 “拜月女” 的年轻女子,因策划并逼迫前男友张波杀害两名幼童而被判处死刑。

随着案件细节的逐步公开,其前男友在庭审及媒体采访中披露的细节,勾勒出一个被扭曲情感吞噬的灵魂。这场震惊全国的恶性案件背后,不仅是法律对罪恶的审判,更是对畸形人格与病态控制欲的深刻解剖。



一、畸形关系的起点:谎言编织的情感牢笼

2019 年 4 月,已婚男子张波隐瞒婚姻状况追求叶诚尘,这段始于欺骗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据抖音百科等权威资料显示,叶诚尘在得知张波已有家庭和孩子后,并未选择离开,反而陷入一种近乎偏执的情感执念。

她将张波的婚姻和子女视为横亘在两人之间的 “障碍”,要求张波彻底与过去切割,甚至将两个无辜的孩子视为必须清除的 “绊脚石”。

叶诚尘的成长背景或许为她的极端行为提供了注脚。尽管父母给予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对她精神世界的引导。这种情感缺失导致她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了病态的控制欲。

在与张波的交往中,她通过自残、威胁等手段强化对对方的掌控。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她多次以 “有孩子就不可能在一起” 为由,催促张波动手,并限定作案期限。

2020 年 3 月,她甚至以割腕自杀相要挟,逼迫张波在 “孩子” 与 “爱情” 之间做出选择。这种近乎癫狂的控制欲,逐渐将张波推向了道德与法律的悬崖。

二、杀人计划的背后:扭曲的 “爱情” 献祭



从 2020 年 2 月起,叶诚尘与张波开始谋划杀害张波的子女。他们商定以 “制造意外高空坠亡” 的方式作案,并在微信中反复推演细节。

叶诚尘在聊天中展现出令人胆寒的冷静,她不仅催促张波动手,还亲自设计作案步骤:建议张波以 “带孩子外出玩耍” 为由创造机会,甚至提到购买车险以掩盖罪行。2020 年 5 月,她在微信中明确要求张波 “这个月必须解决”,并威胁称 “如果没处理,我们就结束”。

这种将他人生命视为儿戏的态度,暴露了她对 “爱情” 的病态认知 —— 在她的价值体系中,所谓的爱,就是彻底占有对方,为此可以不惜任何代价。



更令人震惊的是,叶诚尘将两个孩子视为 “必须清除的障碍”。在 2020 年 6 月的聊天记录中,她直言:“有他们在我们不会幸福”“有他们在是不可能跟你在一起”。当张波犹豫时,她便以分手相要挟,用 “能证明你爱不爱我呀” 等话术进行情感绑架。

2020 年 8 月,她甚至以 “你是不是舍不得孩子” 为由,嘲讽张波的迟疑,最终将张波的道德底线彻底击溃。

三、怪异习惯的暴露:极端人格的具象化表现



随着案件细节的公开,叶诚尘生前的怪异习惯逐渐浮出水面。据张波在庭审中的供述,叶诚尘在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与暴力倾向。她不仅要求张波断绝与前妻及孩子的一切联系,甚至要求张波在家人面前以极端方式表忠心。

2020 年 9 月,她逼迫张波回家用刀威胁家人接受她的地位,这种近乎变态的行为,折射出她内心的不安全感与对权力的病态渴望。

叶诚尘的微信聊天记录更是暴露了她的偏执与极端。她频繁使用 “必须”“马上”“最后期限” 等强硬措辞,将张波的犹豫视为 “不爱” 的表现。



2020 年 10 月,她以 “娃儿解决了才见面” 相威胁,将杀人计划与两人的关系直接挂钩。当张波提出顾虑时,她冷冷回应:“就不该存在呀他们”。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她在聊天中多次提及 “拜月” 等神秘主义话题,试图通过某种仪式感强化自己的控制欲,这也成为网友称其为 “拜月女” 的由来。

四、法律审判:正义的漫长博弈



2021 年 7 月,重庆五中院一审公开审理此案,认定叶诚尘与张波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二人提出上诉后,重庆高院于 2023 年 5 月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后,于 2024 年 1 月核准死刑。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报道,叶诚尘最终在同年 1 月 31 日被执行死刑,结束了其短暂而罪恶的一生。

这场审判不仅是法律对恶性犯罪的严惩,更是对扭曲价值观的一次警示。法院在判决中强调,叶诚尘在共同犯罪中 “更为积极主动”,其作案动机卑劣、手段残忍,严重践踏了社会良知。

她的结局再次证明,任何以控制、暴力为手段的关系,最终都将走向毁灭。



五、反思与警示:畸形情感的社会镜鉴

叶诚尘案件引发了公众对情感暴力与心理健康的深刻反思。心理学专家指出,她的极端行为与成长环境中情感引导的缺失密切相关。父母的过度物质满足与情感忽视,导致她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这种性格缺陷在遇到张波的欺骗后被放大,最终演变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此外,案件也揭示了部分人在处理情感问题时的误区。叶诚尘将爱情等同于占有,将伴侣的服从视为爱的证明,这种扭曲的认知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情应当是相互尊重与支持,而非控制与索取。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道路上,必须坚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任何以伤害他人为代价的 “爱情”,都终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结语

叶诚尘的死刑执行,为这场震惊全国的幼童坠亡案画上了句号。但她的故事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从她的成长轨迹到犯罪心理,从情感控制到暴力行为,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畸形情感与病态人格的可怕破坏力。

愿我们能以她的悲剧为戒,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坚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共同守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