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发的“蟒”式履带全地形车族技术原型可能是俄罗斯DT-10/30系列或GAZ-3344等重型铰接式履带全地形车,这类车型以高载重、极地/沼泽通过性著称,常用于北极地区运输,它发展出多种变形车:

运输型:搭载人员或物资;



武器平台型:集成火箭炮、反坦克导弹等;



特种任务型:适应侦察、医疗后送等需求。



铰接式设计使其具备更强的复杂地形适应能力(如深雪、泥沼),载重可达10-30吨,远超国产“山猫”等轻型全地形车。但是,它的体型庞大,公路机动速度低(通常低于50公里/小时),难以空运或快速部署;双车体铰接结构增加机械故障率,维护成本高;俄制原型为极地环境优化,但中国需求更侧重高原、山地及湿热地区,直接仿制可能水土不服;



可见,它未装备解放军的核心原因在于需求匹配度不足、作战场景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前重点方向为高原边境(如中印边界)和岛屿登陆作战,需轻型、高机动、可空投的全地形车(如“山猫”系列),而非重型极地运输平台。“蟒”式庞大的体积与重量难以通过直升机吊运或运-20空投,限制快速反应能力;



此外,国产替代方案很成熟:重庆嘉陵等企业研发的“山猫”系列已形成完整谱系(包括突击车、榴弹炮载具、防空导弹平台等),重量轻(1-2吨)、可通过直-8/20快速投送,更符合解放军“轻型合成旅”的模块化作战理念;针对特殊需求,中国已开发新型轮式/履带装甲车(如VN-22、ZBL-08),兼顾防护与机动性,无需依赖仿俄重型全地形车;



中国直接仿制俄军陆军装备可能导致技术路径依赖,与中国“装备体系自主化”战略冲突。解放军更倾向于吸收国外技术后创新(如借鉴瑞典铰接技术改进国产车型);俄制重型全地形车单价高昂(DT-30单价超200万美元),维护体系独立于我军后勤体系之外,独立实施一套完整后勤体系将挤占军费预算;



它们在测试中暴露出高原缺氧环境下发动机功率下降、湿热地区金属部件腐蚀等问题,被判定为不符合实战标准;况且,铰接式车辆需专用维护设备与训练,增加一线部队负担—因此,中国研发了更加适合高原、高热环境下的“野马”全地形车族;

不过,中俄全地形车技术合作还有潜在路径:中国研究俄铰接式底盘设计,用于开发适应高原冻土的重型运输平台(如替代老式履带牵引车);针对极地科考或边境巡逻等非作战需求,小批量进口俄制车辆,避免本土仿制争议。(特别是在北极地区成为热点区域以后,中国也急需适合北极地区的全地形车族);

“蟒”式全地形车未列装解放军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错位、国产替代成熟及效费比失衡。解放军更倾向于“轻量化、空运化、模块化”的全地形装备体系,而非仿制俄式重型极地车辆。未来,中国或继续深化自主创新,针对特定场景(如北极科考)选择性吸收国外技术,但大规模军事列装可能性极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