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热爱探险的读者,还是钟情于细腻情感的文学爱好者,亦或是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求知者,这份书单都将为你提供一份值得珍藏的阅读指南。

让我们以书为舟,继续前行,在2025年的书香之旅中,发现更多的美好与可能。

01



本书旨在同时打破关于书籍的两道认知藩篱,即时间藩篱和地理藩篱。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十六位知名学者遍访全球、纵览古今,从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载数码图文的电子书,将书籍五千余年的历史娓娓道来,绘成一幅精彩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书籍史的新鲜视角。

02



今天的女性作家不得不自己创造语言,或者说,不得不将现有的语言大大地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女性思想的自然表述,以免现有语言歪曲她的原意,甚至压垮她的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伍尔夫关于女性与文学的文章散见于她的全集,在本书之前尚未被辑成一集。本书精选伍尔夫在女性写作、女性作家、女性作品和女性人物四个方面的演讲、散文、序言、文论作品,深入分析了女性写作的历史发展、女性写作的阻碍与未来,思考男女写作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才能算作真正平等。这些充满创见与思辨的艺术性散文作品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不仅充分体现伍尔夫的散文风格,也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研究伍尔夫、女性主义、女性写作的经典之作!

03



《来自彼岸》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赫尔岑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是赫尔岑流亡欧洲期间的作品。在书中,赫尔岑以书信体的形式,表达了对俄罗斯的命运、欧洲的前景的忧虑和关注,对革命、民主和自由等政治理论的核心话题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对历史的意义与生命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精神探索。该书不仅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政论著作,更因为其抒情的文风,也成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04



我所说的残酷,是指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是指吞没黑暗的、神秘的生命旋风,是指无情的必然性之外的痛苦,而没有痛苦,生命就无法施展。

——安托南·阿尔托

《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是法国戏剧大师安托南·阿尔托论述戏剧的经典文集,包括论文、讲座、宣言及信件。阿尔托在书中提倡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他主张戏剧的功力应该是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应是外在的冷漠观赏者,舞台应与观众融为一体。他的戏剧主张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本书中提出的生活的残酷性理论,使其影响又远远超越了戏剧这一狭窄的领域。

05



本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爱尔兰著名作家乔治.摩尔的一部自传性作品,主要回忆了他在巴黎和爱尔兰度过的艺术生活。他以自己的眼睛观查巴黎艺术的风风雨雨,书中涉及逸事典故,文学艺术流派,忠实的记录了他与当时著名学家,艺术家的交往以及对他们作品的评价。

06



乔治·摩尔是 20 世纪初与英国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一起到达中国的爱尔兰作家,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不仅在文学上大有成就,在艺术领域也观点独到,本书是他文学观、艺术观的“宣言”,以谈话录和散文的形式写就。在书中,他与不同的来访者畅谈文学观点、深入讨论名作内容情节、交流创作思想,对理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启发价值,对文学创作具有醍醐灌顶的指导意义。同时,摩尔在本书中对艺术也津津乐道,他回忆与诸多画家的交往经历,对艺术的观点新颖独到且幽默感十足。

07



乔治·摩尔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本书是他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堪称其一生文学观、思想观、人生观的总结。一方面,摩尔从 19—20 世纪的著名作家谈起,对当时的文学思潮和流派进行评述,言简意赅、金句频出;另一方面,他谈到 18—19 世纪的各种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对艺术风格及前景进行了大胆分析,表达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灵感、情感等各方面关系的见解。在他锐利而深刻的言论面前,人们对文学和艺术的一些惯常看法毫无疑问会受到挑战和冲击。全书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充满哲理性的思考,也有风趣幽默的对话,是难得的文学读本。

08



卫礼贤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纪年法论述中国文明史,着眼于重点阐释各个历史时期推动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因素和力量,为中国文明史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视角。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涵盖建筑、家居、碑刻、铜器、玉器、瓷器、字画等中国文化元素。让中国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西方人看待中国文化历史的视角和切入点,通过西方人的阐述,深度了解20世纪初期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09



《魏尔伦传:一个身体的历史》由法国学者阿兰·比于齐纳撰写,从身体介入角度讲述了法国诗人保罗·魏尔伦的一生。魏尔伦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马拉美、兰波齐名,生前被奉为“诗人之王”,象征派、颓废派都将他视为大师和同道。他的诗歌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著称,对法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魏尔伦生活放荡不羁,极端的性格导致了他悲剧性的一生:他做过阶下囚,当过教书匠,晚年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形同乞丐。作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魏尔伦的生活细节,引领我们回顾了魏尔伦痛苦挣扎的一生,对他性格、思想、情感的两面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魏尔伦的创作和帕尔纳斯等诗歌流派关系密切,本书对这些诗歌流派的记录也极具史料价值。

10



歌德一生中接待过无数来访者,有不少谈话在整理后公开发表,但由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诚然是影响最大的,以其话题之广、学识之博、哲思之深而经久流传。

本书为全译本、新译本,北京大学德语名家安书祉、范大灿完整译出先后于1836年和1848年出版的三部分歌德的谈话录,并作、译注释达1400余条。

爱克曼忠实记录了歌德人生的最后十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而且几乎涵盖了他全部的文艺理论、文学思想、美学思想、科学理念,呈现了歌德对众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自然学家,甚至政商界人士的品评,以及他对植物学、动物学、颜色学、水文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关注、独特见解和亲身实践。

阅读本书,我们将惊叹于歌德广阔而丰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些蕴藏着智慧与深厚学养的谈话将不仅引领我们看到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歌德,更会如潺潺清泉沁润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

11



本书作者苏吉特·西瓦桑达拉姆(Sujit Sivasundaram)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波澜壮阔的南方航行。跟随着作者的叙述,我们将回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时空中,走访毛里求斯、汤加、开普敦、新西兰、澳大利亚、爪哇、锡兰、孟买、广州、哈伊马角等地,遇见这些地区的原住民与外来者,了解他们之间的竞争、对抗乃至合作。我们不仅能看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战争,更能看到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看到原住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塑造“现代”,定义“文明”。

12



本书是近年来人类文明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依托历时三十多年的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的田野调查结果,系统阐释了“人”是什么、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干旱地域与家畜对人类文明形成的贡献,提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即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论。作者明确指出干旱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并着重申明干旱地域的家畜资源是早期人类文明形成的原动力的新观点。

13



《女士藏书票》出版于1895年,是研究西方女士藏书票的最早专著,也是西方藏书票研究的经典之作,作为收藏家和书迷的指南手册,它体现了欧洲藏书票收藏和研究黄金时期的成果。

诺娜•拉布谢尔在书中追溯了女性藏书票的历史,介绍了那些尤为引人关注的藏书票,既涵盖知名藏书家的趣味,又彰显藏书票独特的设计美学。书中列出了由许多知名藏书家提供的17世纪和18世纪女士藏书票清单,大部分藏书票附有藏书者的姓名和年份。除介绍英国17、18世纪有日期和无日期的女士藏书票,本书还介绍了女书迷、女性纹章、当代设计师的女士藏书票、女设计师、女士藏书票上的格言、外国女士藏书票、联合藏书票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

14



在冰河时代末期,一小群狩猎-采集者穿越西伯利亚来到阿拉斯加,他们中的很多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有一个群体,即早期古印第安人出现在了考古记录中。依据放射性碳素测年,他们生活在大约11500年前,并迅速扩展到整个北美洲,在中美洲也许还有南美洲留下了散落的碎石片组。

《重返冰河时代》探索了北美东北部早期古印第安人面临的挑战。作者、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荣休高级馆长彼得•L. 斯托克生动而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参与考古工作、博物馆布展等工作的细节。这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自传性质的书,记录了作者的迷人发现,也带领读者了解了考古学的具体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跟随作者入职博物馆、发掘遗址、参与纪录片拍摄,见证考古学家的烦恼与成长,了解史前考古知识,走进真正的考古生活。

15



本书收录了法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与一众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的通信,其中有诗人、评论家保罗•瓦莱里,诗人、剧作家保罗•克洛岱尔,诗人弗朗西斯•雅姆和小说家罗杰•马丁•杜加尔。这些书信,如实地记录了纪德与当时的文坛大家的友谊,文辞优美、生动,富有文学性。信件中,纪德与各位友人探讨了文学、情感、思想,记录了当时文坛的奇人逸事,刻画了众多文人形象,是了解纪德思想、生活和当时法国文学界的宝贵资料。

16



本书共17章,实际字数约60万字,呈现西方戏剧的演变,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至20世纪未叶结束。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国别为分章,概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铺陈:一、戏剧史。呈现每个时代戏剧的全貌,探讨其中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对于许多次要作品也尽量勾勒出轮廓.、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并配合适当图片辅助理解。三、戏剧理论。择要介绍西方从远古至当代的主要戏剧理论,并且针对它们的文化特征与历史淡源做全面的探过与深入分析,例如,古希腊亚里十多德的《诗学》,以及法兰西学院关于“第古典主义”的论述,均曾发生过划时代的影响,遂以相当的篇幅予以诠释,至于其它时空的理论,也多有着墨。

17



三国,中国历史上最精彩莫测、最具启发性的时代之一。《寻真三国:战争、生活与人物》为香港大学博士、历史学者陈万雄重走三国兵争故地,“在场”感还原三国时代脉络与真相的图文力作。

《寻真三国》以战役为编撰主线,沿“群雄竞起”“转折之战”“三强鼎立”“再造一统”四大篇章展开叙述,穿插以“神仙思想与道教兴起”“曹氏与邺城”“真假赤壁”“金牛古道与沿线要塞”等22大亮点专题,采用多达490张实景照片、50幅示意地图 、34个知识图表,立体呈现和解析了烽火三国的战史权斗、地缘密码、世变人心、经济文化……

陈万雄博士不但精研三国历史多年,更游走神州数十载,搜集和拍摄了大量与三国历史、社会、文化相关的证据与图像。《寻真三国》便融合了其对正史资料的研究,对文物、民俗、诗画文学的爬梳,对历史现场的实地勘察,并辅以图文并重、富于视觉张力的设计编排,可谓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具,似一部现场感的纸上纪录片,将波谲云诡的政局、惊涛骇浪的战争、丰富多彩的文化、辈出的英雄俊彦、惊心动魄的逞强斗智、仪态万千的人物行状收纳其中,帮助读者滤去演义与传说的“添加”,真切洞悉世变轨迹与人情意蕴,体会到“宇宙人间隐然不变的道理”。

18



本书作者莫施泰特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根据自己带孩子的个人经历,勇敢揭示了现代父亲在育儿中的现实困境。结合对众多父亲的访谈、调查数据和科学研究,本书深刻剖析了父亲们为什么会逃避家务和育儿,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巩固固有的性别分裂。透过这部对父亲身份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之作,莫施泰特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更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思路。他呼吁所有父亲从此刻开始,积极参与家庭生活,为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不仅是对每一位父亲的启发和激励,也是对社会结构的深刻思考。无论你是期待改变的父亲,还是关注性别平等的读者,这本书都将为你带来启发与力量。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为了孩子,为了未来,共同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